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镇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镇对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但“引才难、育才慢、留才久”的困境仍未完全破解。唯有打好“引育留”组合拳,让乡镇既有“梧桐树”的吸引力,又有“练兵场”的培育力,更有“暖心巢”的凝聚力,才能激活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
引才要“精准”,既要“筑巢引凤”也要“唤雁归巢”。乡镇引才切忌“大水漫灌”,更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头衔”,而应立足产业需求精准画像。一方面要打好“乡情牌”,系统梳理在外人才资源,通过定向沟通、项目对接、政策宣讲等方式,唤醒其返乡创业、反哺桑梓的意愿;另一方面要拓宽“引才路”,通过“三支一扶”、专家服务团、“县聘乡用”、柔性合作等多元化模式,针对性引进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与乡镇需求的“双向奔赴”。
育才要“赋能”,既要“因材施教”也要“搭台赋能”。引进人才是应急之策,培育本土人才才是长久之计。当前不少乡镇存在“土专家”“田秀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能与产业升级需求脱节等问题,亟需构建“本土培育+外部帮带”的立体化培育体系。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好技能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围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开展专项培训;更要实施“头雁工程”,重点培育乡村CEO、产业致富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压担子”等方式,让本土人才在实践历练中增本领、长才干,实现从“懂经验”到“懂创新”的转型。
留才要“暖心”,既要“事业留才”也要“情感留才”。人才留不留得住,关键看“发展有奔头、生活有盼头”。部分乡镇因晋升通道模糊、薪酬待遇偏低、公共服务薄弱,导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这就需要健全保障机制:在事业上,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搭建产学研平台,让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打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绿色通道”,改善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在情感上,落实党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宣传优秀人才事迹,推荐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让人才获得荣誉感与归属感。
人才兴则乡镇兴,人才旺则乡村旺。乡镇虽没有城市的繁华便利,却有田野乡间的广阔天地;虽没有高端的科研设备,却有基层实践的丰厚土壤。从各地探索的人才工作模式到全国层面的“人才新政”,实践反复证明:只要精准引才不盲目、科学育才不松懈、用心留才不含糊,就能让乡镇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与建功的“舞台”。让更多人才扎根乡镇、服务乡镇,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