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在这节讲述了心智定位两个理论前提的不合理性,一个是「产品同质化」,另一个是「竞争导向」。
“心智定位的第一个前提是「产品同质化」”,华杉老师在文中讲道:“我想告诉大家,从来没有产品同质化过,从来就没有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我们的困难并不是我们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同质化,以至于消费者区分不开,而是我们无法做到让自己的产品品质稳定,从而实现我们自己的产品同质化。”
“产品品质稳定”让我想到了华杉老师在第16页讲述「打造品牌关键7条」中的第一条:“始终保持出品质量稳定。”
这一条其实就是在回应“产品品质不稳定”这一情况,企业需要解决的不是「产品同质化」,而不是要保持「出品质量的稳定」。
坦白地说,过去我也会觉得产品出现了同质化,出现同质化的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感受是:这些同质化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还有很多“鸡肋”的点没有改善,也没有哪个企业主动进行改善,让自己的产品符合、顺应人的使用习惯。
大众为什么会很容易地认为“产品同质化”了呢?
因为,企业只是在生产复制产品,很少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反馈改善产品。所有企业只是在生产产品,市场上同类产品都有同样的“鸡肋”问题没有解决。
华杉老师在微博中写道:“没有产品同质化问题,只有质量问题。产品质量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经营的立足点,永远是在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价值创新上。”
“产品的质量提升”让我想到了华杉老师在113页中讲道的「产品科学」,华杉老师以莆田餐厅的“三分靠厨师,七分靠食材,掌握好食材,原味福建菜”为例讲道:“在食材理论上下多大功夫,研究到多深,那就可以是一所大学的工作,是企业一生的事业。”
这里让我明白,「产品」的背后是「产品科学」(“你的产品之所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做支撑,「产品科学」的背后是「专业理论」做支撑,「专业理论」的背后是「事业理论」做支撑,即:“我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我们用什么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华杉老师讲道:“产品科学是你从事这一行业的基础,产品科学的梳理是把你自己捋清楚,你的产品到底是怎么干的,自己要有理论自信。定位是自己定的,而不是去市场调研找来的,不应该去问客户怎么想,也不应该看竞争对手,应该问自己。定位是确定你自己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企业自己的观点。”
这里让我看到了,心智定位的第一个前提「产品同质化」不存在,存在的是「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的问题需要依靠专业的理论来解决,即「产品科学」,而「产品科学」是要对自己进行发问,“我从事这一行业,我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的解决方案,即产品和服务要怎么做?”支撑怎么去做产品的方式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地提升和改善,这本身就是在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在改善的过程中,“保持出品质量的稳定”。
针对心智定位的第二个前提「竞争导向」,华杉老师讲道:“竞争是一种幻觉,没有一个企业是被竞争打败的,这是自己把自己整败了。企业不是竞争导向,而是「顾客导向」,就是你有你的顾客,我有我的顾客。经营是找顾客,不是找对手。除了顾客导向,我们还可以说是「自我导向」,就是以自己为导向,我认为该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认同我的,就是我的顾客;不认同我的,就是别人的顾客。《孙子兵法》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要成为不可战胜的,完全在于自己,而是否能够战胜敌人,完全在于敌人。没有谁能打败谁,都是自己的事。”
“竞争是一种幻觉”,这是群体陷入的最大的误区。大家总会有一种竞争的心态跟观念,这个观念的前提是:假定资源是有限的,需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取资源。其次是觉得人与人是一样的,类似「人的同质化」,只有通过「竞争」,胜出者才能获取足够多的资源。但是,就像产品无法做到品质稳定一样,人与人也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就像华杉老师讲「产品科学」的例子,通过学习和研究,改进跟提升产品的质量,做「货真价实」的产品,自然会吸引到识货的客户。做人也是这样的,通过积累对自我进行提升和改进,当积累的时间到了,自然能够战胜所谓的“敌人”,而这种“战胜”也只是因为敌人自身就是败的,不是被我打败的。
华杉老师讲道:“华与华的方法论是非竞争论,即否定竞争导向,强调顾客导向,甚至是社会导向,这是价值观问题。”
通过「产品科学」我们就能知道,当产品出品的品质稳定,能够做到“质量过硬”和“货真价实”的时候,认同这些的人,自然就会成为自己的顾客。
的确就像华杉老师所说,这是价值观问题,是通过向外与同行竞争获得顾客,还是向内提升和改进,搞好产品和服务,做到“质量溢价”吸引顾客。
这让我深刻地明白,这些表面看起来是竞争战略的问题,本质上是价值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