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我掰开揉碎地把一篇文言文讲完后,走下来查看一下学生学习状态。有一个男生,书上不着一字。
我好奇地问:“怎么这篇课文都会了,怎么一个字也没记?”
孩子说:“不都会。”
我说:“我讲得不对你胃口,不想听?”
学生见我真诚,赶紧说:“不是,老师,您讲的挺好,是我听不进去。”
我问:“为什么呢?”
孩子怯怯地说:“我管不住自己,老是大脑走神。”一副无奈的表情。
我没有药医治他的思维野马。
作为语文老师,我很少在课堂上读课文,因为自感声音不悦耳,有些字声调读不准,还经常读错字音,就不在为难自己了。这次开启读书会,勇敢地朗读,实在是自我突破,当知道群内伙伴听的时候,家人也可能会听,就有些紧张。我知道我的领读破绽百出。手机录音没有暂停、剪切修改功能,反复录,反复出错,这次这里出错,下次又换了别处。治不了错就带着错转发出去了。后来发现,出错的时候就是思维的野马跳跃的时候。之后,开始聚焦阅读,心眼努力地集中在一词一句,还是要跑马,次数少了。后来发现越是时间紧,想一次完成,越容易思维跑马。要是不急不躁、心态平和的时候,不但错误会减少,沉浸在文字里,很享受阅读。
理解了专注当下的意义。《认知觉醒》中有一段话对此作了恰当的解释,“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的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的人生。”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东京奥运会自行车公路赛上,奥地利的数学博士基森霍费尔一骑绝尘夺得冠军,这位名不见经传没有教练首次参赛的非职业自行车手表现出色,一开始就全力向前,一直保持领先,在距离终点四十公里的地方,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选手,身后其他车手都看不到他的影子。以致荷兰著名车手到达终点时以为自己得了冠军,高举双臂,大喊庆祝。而基森霍费尔在获得金牌时说,“简直不敢相信。即使当我越过终点线,我也会想,‘结束了吗?还得继续骑吗?’难以置信。”这句话道出了她整个参赛状态,专注骑车,全身心地骑车,连终点都没在他的意识里。
专注行动,享受行动,身心合一,是最佳生命状态。那个上课走神的学生,把心聚在用耳听用手记这个行动上,或许不会让一节课无奈地白费,我在阅读的时候,放下赶紧读完后还要做什么什么的焦躁,把心聚在一行行文字上眼看口读,错误会越来越少。
听听这个故事,你是否会有所领悟。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你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道理不新鲜,做好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