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常说开卷有益,只是读罢本书的推荐序---守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即感触良多。推荐序是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钟启泉教授执笔的,序中多处强调教师要“反思”、“研究”,要在“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并论述“教师的校本研修是求得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有效的路径。特别是借助课例研究,彼此展开实践活动的反思与评论、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改造的基本方法。”由此,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成长特别是要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必须要做好反思与研究。教师要经常性反思,反思的形式很多,可以是每节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是在与学生相处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研究可以以校本研修、小课题等形式来展开。教师的成长之路是反思与研究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反思--再研究---再反思……二者循环往复,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有可能螺旋式上升,我们才有可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回想我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所做的主题为“高考文数专题复习”的校本研修,就是研究、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方式。先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分析了高考文数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研究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了近三年高考数学全国卷文、理真题,寻找出了重复的考点和不同的地方。再根据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以及我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做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专题,每次专题进行完之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力求有新的突破。模考既是对前面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践检验也是对后续教和学的指引,所以,在每次模考之后及时进行考试质量分析,总结成功之处并找出不足,同时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同时寻找问题所在,继而确定下一个专题的内容。这样循环往复,最终做了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13个专题。在校本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漏洞逐步减少,成绩螺旋式上升,班级成绩整体也稳步提高,最终,高考上线的学生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数学成绩。
着眼于我正在进行的题为《北师大高中数学教材“思考交流”模块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的市级小课题,开展的过程就是研究---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为什么要思考交流?思考什么?交流什么?要得到怎样的结果?实践---课例教学,反思---思考教学之后的问题所在,再研究---给出有效性策略,比如做“思考交流”模块的导学案等,再实践---进行设计“思考交流”、应用导学案等的课例教学,再反思---效果如何,再研究,再实践,如此反复,直到找到“思考交流”模块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要做一流的教师必须做一流的学生”,反思与研究之路就是教师的学习之路和成长之路,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尽力走好这条路,以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