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国自昭公元年(前541)至五年(前537)连续从莒国获得沂水中游左岸包括郓、鄫、牟娄、兹、防等广阔领土、并在蚡泉击溃莒师主力之后,为了获得盟主晋国的谅解和支持,于昭公六年(前536)派出上卿季孙宿前往晋国朝觐,向晋侯及执政诸卿奉上大量财货,并成功博得了晋国君臣的欢心:
……夏,季孙宿如晋,拜莒田也。晋侯享之,有加笾……晋人以为知礼,重其好货…...(左传.昭公六年)
这次出访季孙宿主要是去晋国“拜莒田”,也即感谢其对鲁国夺取莒国大片领土胜利持有的容忍态度。当然这也是晋、鲁的一次分赃大会,所以才有晋侯对季孙宿礼遇的桥段出现。基于“宋之盟”(襄二十七、前546)和“虢之盟”(昭一、前541)的基本精神,鲁国需要对晋、楚负有同样的义务,于是这一年的晚些时候,鲁国派出另一重臣叔弓前往楚国,同样是按照约定向其贡献对莒作战胜利的战利品:
……冬,叔弓如楚聘,且吊败也…...(左传.昭公六年)
尽管《传》文提到叔弓似乎除了聘问之外也就楚国刚刚在“房钟之役”中败于吴国一事进行了慰问,不过其本来目的也是如同季武子朝于晋一样。
从这里可以发现,当叔孙豹去世之后,鲁国之前“叔出季处”的局面暂时无以为继,变成了季孙和子叔子两人作为朝政主要的柱石。所以之前我们估计的,季孙宿和叔弓分别作为上、下军主将仍然是有线索可循的。
不过对于鲁国在对莒取得的巨大胜利,晋国仍然是另有考虑的,首先来看看鲁国在前述诸役获胜后的东部边界形势:
如图,鲁国通过一系列战役和操纵地方附庸叛降而拥有了沂水流域、蒙山东麓的广阔领土。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新据点其实就是季氏以封地费邑为核心据点而控制的诸多支城。此后终春秋之记载,鲁国的历次领土扩张其实都在这个方向上,对莒疆不断进行蚕食。同样,依附于季氏的子叔氏也可能不断在这个方向上获得封地。
不过这些新领地似乎具有部分共性:鄫国一直是游走于鲁、莒、邾之间的姒姓半独立邦国;牟娄又是西周时期的杞国故地,后成为莒人统治的封国,现又成为鲁的附庸;除此之外鲁国过去还曾经控制了夏后氏后裔大宗淳于国故地并筑为平阳。对于由于姻亲关系而成为晋国盟友的杞国而言,鲁国几乎统治了西周至春秋初期“诸夏”统治的绝大部分疆域,不能不引起以夏后氏苗裔自居的杞国巨大不满和贪婪。
从晋国的角度来看,既然鲁国尤其是季氏、子叔氏已经决心将沂、沭流域中游作为战略发展方向,那么鲁国作为在东方牵制齐国主要棋子的意义也就大为下降,是时候向杞国继续交出部分领土以作为晋国容忍其不断蚕食莒国的条件了。
因此昭公六年季孙宿朝晋“拜莒田”的背后,除了缴纳必要的战争红利之外,也一定与晋国初步达成了鲁国向杞国交出部分所占领土的口头协议,以保全季氏和子叔氏在东南方向毗邻莒疆不断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