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干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立规矩,否则就会没有标准,干出的结果参差不齐。
今天,我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标准不一带来的影响。微信上一条消息闪过,原来是工作上的事,点开发现是一张图片,图片是一张卡片,卡片上赫然签着我的名字。再看日期,一年多以前了,而认真回想确实是签过这张卡片。
当时的情形我有一定的印象,大概是这样的:我们按照卡片内容规定,对一个设备进行检测,检测到了结果。其实,这只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工作的目的是证明它的合格,如果不合格,就修理或更换,确保它合格。
那么问题来了,判断合格与否,我们需要个标准,就像木工作业时要用到规与矩一样。于是我们找啊,但遗憾的是,它的资料确实很少。关键的是缺少了最权威的那一部分标准,在这情况下,我们测都测了,那就再接着找吧。在一本破旧的书,已经流传过好多年,经历过很多主人的这么一本古董级资料,我们看到了它的标准,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严谨细致,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我,督促他们进行了更换,并填写了一份故障卡片,和换下的设备一起送修了。
那个机器继续可靠工作,为我们单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时光荏苒,它老了,我们也不再需要它了,便把它送给了兄弟单位,希望它还能发挥余热。送走它的同时,我们把为数不多的老资料一同交接。
时至今日,如果不是问起这个设备,我大概都不会再想起它。可现在,我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原来,设备送修后,承修厂家其实也没有修理过它,便翻阅了随它的履历本,并对我们测量的结果进行了重新测量。完成以后,参考着他们查到的标准,是合格的,尽管沟通后发现,我们测得的数据都差不多。
问题简单明了,分歧就在于这个标准上,两个标准差别很大,结果便截然不同,是合格与不合格的差别。既然是一个合格的产品,那还要怎么修嘛?
问到我了,我看着单子上自己的名字,只能硬着头皮想办法,找相关的人,查阅资料。相关的人找来了,但那个效率低下到令人发指,几乎可以用“不作为”来形容,只能说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也相信那句话“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与猪的差别还要大”。
由于资料交走了,打了好几个电话,问了很多人,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只得硬着头皮和工厂联系,因为我们都清楚随设备的那个履历本是值得信赖的标准,也就是我们参考的标准可能有误,现在就需要他们按着那个值得信赖的标准,进行检测,合格就出个“检测合格”的报告。
这个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但经过这个事情,我有很多的感触,以后的事情,再也不能这么稀里糊涂的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