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杀身成仁杨继盛
杨继盛,他是明朝著名谏(jiàn)臣。谏臣就是中国古代对皇帝或上级官员提出意见、直言规劝的官员,杨继盛就是因为谏言而著称于世的刚直官员。
杨继盛的事迹,可见于史料记载和明朝的戏曲作品《鸣凤记》,也正是史料记载和曾经的《鸣凤记》的上演,让杨继盛的直言不屈的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杨继盛出生于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比张居正早出生了9年。巧合的是,杨继盛、张居正两人是同一年(1547年)考中进士。两人考中进士的这一年,杨继盛32岁,张居正23岁。不过,杨继盛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张居正初入官场就处事圆通,而杨继盛在进入官场的头几年就给嘉靖皇帝上疏,控告当时的一员大将。当初,杨继盛控告那员大将时,并不管那员大将和权奸严嵩有着很密切的合作关系。杨继盛的初次控告导致了他自己被贬谪(biǎn zhé,指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到边区去做官了。
后来,杨继盛时来运转,之前控告的那员大将与严嵩的合作关系破裂。不久,嘉靖皇帝和严嵩一起对那员大将实行了严厉处置。由于在此之前,杨继盛控告过那员大将,所以,此时的杨继盛被嘉靖皇帝和严嵩一致看好。在严嵩的运作下,一年之内,杨继盛的官职连升四级。
在杨继盛的连续升职之后,严嵩自以为杨继盛会对自己感恩图报,而杨继盛偏偏看清了严嵩是一个误国害民的权奸。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疏控告严嵩,在奏疏里,杨继盛列举了严嵩的十项大罪、五种奸相,主要内容是说了严嵩的掌控朝廷、收取贿赂(huì lù)、打击异己、误国害民等等。
杨继盛在上疏控告严嵩之前,斋戒三日,准备为国除害;严嵩在得知杨继盛控告的详细情况后,恼羞成怒:自己提拔上杨继盛,而杨继盛却来控告严嵩自己,简直就是被自家养的鹰啄了眼!
很快,严嵩对杨继盛进行了打击报复,他暗中向嘉靖皇帝进谗(chán)言,还命人罗织杨继盛罪名。杨继盛被廷杖一百,还被抓进了监狱。
廷杖就是打板子,想一想,杨继盛得罪了权奸严嵩,这一通板子打下来,非死即残(严嵩会买通施刑者)。在打板子之前,杨继盛的朋友给杨继盛送来了蛇胆,说是吃了蛇胆可以止痛,但杨继盛坦然自若,表明自己就有胆,不需要吃蛇胆。一百下板子打了下来,可以说杨继盛是皮开肉绽、筋断骨折,但还活着。随后,他被关进了潮湿阴冷的监狱里。进入监狱的杨继盛,创伤发作、伤口感染。杨继盛把狱卒叫来,为杨继盛掌灯。接着,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杨继盛摔碎瓷碗,自己用手拿着瓷碗的碎片一块块地割下腿上腐烂的肉,为他持灯照明的狱卒看得颤颤抖抖。腿上的腐肉被全部割下来了,杨继盛看到腿上的被重创的筋膜已经不能用了,就用手截去了附在骨头上的筋膜。杨继盛越发神色自若,为他掌灯的狱卒就越发胆战心惊。我想:杨继盛的壮举真的和当年关公刮骨疗毒的神勇有得一拼。
惊心动魄的手术进行后,某一天,朝廷审问杨继盛。押送杨继盛的路上,观看杨继盛的人堵塞了道路,他(她)们都非常叹息,甚至为杨继盛哭泣。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不少人为了营救杨继盛而四处奔走,舆(yú)论力量很支持杨继盛。严嵩了解到这些情况,更加想结果了杨继盛。
杨继盛入狱后,过了接近三年,年仅40岁的他,被处决,弃尸于市(此时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临刑前,杨继盛作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他的妻子张氏为了追随杨继盛,自缢(yì)而死。
杨继盛以他的死,见证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天下传颂、万古流芳!
张居正在明朝政坛上看到了杨继盛被害,很是愤慨,这在他的当时的诗作中也有流露。此时的张居正,开始心生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