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了《目光》这本书,当晚我就在微信读书看了序,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晚23点45分,我依然在看这本书,看到这个医生被歹徒袭击(开始老师介绍这个片断,勾起我小时候不舒服的记忆,让我有点害怕与不安,后面讲到他后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有一个什么样的信念让他走到现在?他的想法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历程?这一段就把我从很害怕的场景拉回来了,就有点好奇想要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的头有点发胀,看到他死里逃生,躺在ICU病房,想着他的父母妻儿该多么着急难过与心碎,我的眼泪禁不住往下滑,心痛不已,睡前我的眼角都挂着泪。
读到作者外公去世的那一段,他才七岁,不懂死亡的含义。他问母亲,人为什么会死?死后会去哪里?母亲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解释这件事情,便给他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让他觉得外公一定是在另一个世界醒来了,他有可能也变成了蝴蝶。
让我忆起我爷爷死的那一年,好像我十岁(我的大宝,今年也十岁,也许当初我也如他这般差不多身高?或矮些?因为那时候我们家没什么肉吃,生活条件没现在好),可我的心智比年龄更小,在我们村,人去世了就被抬到公共祠堂,在那里设灵堂,找人做法事,具体做多少天我也忘了。那时我是很胆小很害怕的,虽然身边有很多亲人围着我,但我依然没有一点安全感,眼睛一直盯着装着爷爷的棺材,直到不愿呆着守夜,就用装睡来让爸爸抱我回家,在回家的途中,我趴在爸爸肩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身后漆黑的夜,总担心有小鬼跟着我。现在大了,每次回老家,路过祠堂,虽然比小时候好很多了,没那么害怕了,依然不敢一个人进去,害怕阴气。小时候恐惧的多,只看到事情的一个点,没办法看到更多,也没有人引领成长,引领我看到生与死的更多含义,只以为人死了就变成幽灵变成鬼,晚上出来吓人,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思考,我要如何引领自己的孩子成长?
小时候类似这些场景,在我记忆里储存了几十年,我也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记住的都是这些让人惊悚的、吵闹的事!如果这些事比作圆的话,那它就是大圆,快乐的事是极小的圆!再反观作者的小时候,有外婆有妈妈疼着,有很多温情的地方让他念想,而我有的就是那些吖砸事,没完没了的吖砸事,也是我生在这个家庭没办法逃避的一些事,小时候我无法承担无力承受,只是被动接受,那我要如何把快乐温暖的那个小圆慢慢放大,让痛苦的那个圆慢慢淡化,这是我需要做的,也正在做的,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化解和改变这种状态,我用自己余生的力量去转化。看到散文里的一句特别应景:
“要学会养心。用美物养它。用美食养它。用诗歌养它。用音乐养它。用花鸟虫鱼养它。用鸟鸣雀叫养它。用雨声养它。用风声养它。”
作者喜欢阅读哲学书,我也被他这一喜好深深吸引,也想要把哲学书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
“人越长大越会共情,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能理解这份艰辛。我从不觉得这世上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哪一种痛苦是靠感受能真正体会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到他们……”
前两天听了肖老师的督导,也听到她说别人的痛苦我没有经历过,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感同身受,没有哪一种痛苦是靠感受能真正体会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尽我所能帮助她做她能做的,痛苦依然在,但我可以让她去感受美好多一点,痛苦慢慢少一点。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个督导好厉害,对方快50岁,15年经验,语速极快,很专业!我真想跟这样的老师学习!
前段时间我听到别人语速太快,自己思路跟不上的时候,会有压迫感,极不舒服!但这次状态调整后,反而更欣赏这样专业高效有能力的老师。
“论语讲,四十不惑,其实就是四十岁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拥有什么、想要什么,而不应该被周遭的价值观所影响。社会的竞争激烈,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要甘于平淡,但不能甘于平凡的溃败。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的,才是真正的平凡英雄。”
我也进入40岁,我也在认真思考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想要什么?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也希望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拥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达·芬奇在离世前笔记本上还写着,一定要搞清楚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样的。”
四月份开始把《达·芬奇传》列入阅读清单,所以看到这句文字就摘录下来了。
“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力越来越少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幸福。在听《积极心理学》课程时,有个特别形象的观点让我记忆深刻,说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溺水模式,就是认为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才会幸福,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比如,有些人认为,发财了就幸福了,找到一个爱人就幸福了,创业成功了就幸福了……而在实现此目标前,就是得忍耐痛苦的过程。另一种是春游模式,就是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就像我们童年听到春游的通知会开心得跳起,会回到家快乐地做准备,然后坐上大巴愉快地和同学们聊天,到了目的地后的每一刻也都十足兴奋,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幸福的感觉。我们成年后,很难再有这种感觉,慢慢地从春游模式变成了溺水模式,其实就是对于幸福的感知力开始变弱。”
摘录一段文字,是因为描写真实。
“不把某种目标当作幸福的唯一砝码,而是用一种正念的心态去面对当下,用乐观的心态去构建未来,这种人往往无论取得什么结果,内心都是幸福的。幸福是一个过程,从来不是终点。”
我也希望自己这么去思考人生。
看到最后好友写作者本人的那一部分,有折服、调侃、心疼他的部分,我左眼角有一滴泪顺着脸颊往下滑落,为他的信念与投入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