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日记:
其实撒旦的声音无处不在不是吗?内心的声音比汽车的轰鸣声还要大,只是它们只有自己听得见。这次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时常觉得悲观,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行动起来问题就已经少了大半,内心的不安也会缓和许多,就像是我在锻年练自己敏感的内心,主动触发焦虑然后看自己如何一步步平息。
未来还很长,必然会伴随着很多负面的情绪愤怒,内耗,敏感,焦虑,失望,当我在不断的试炼自己时,我不再那么恐惧它们的出现。我就在刚刚,我又一次把课题抛出来给自己,等待回应的时候,我还没有忍住想看消息,我停止了手中的笔,但此刻我在感知我的情绪,这一刻不是敏感在作祟,好像是一种强烈好奇心,好奇的别人是如何回复我那一刻。在此之前,我其实先做了很多的预设。我内心有一些答案,可能是回答内容的案,又或者是回复问题态度:冷淡,平静,或者是热情,也许太想知道回应就是因为这些预设?
太想确认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挂念着这些事,会不会也是撒旦的声音?
尝试看一些相关的心理,可以回起到觉察本身:
①当没有回应让你焦虑.是关于在关系里的存在感和安同全感。
②心理机制:执着回应背后的"确定感渴求"
a 回应=被接住
比如在早年的原生家庭里,如果我们的需求经常得不到回应,比如,哭泣时被说别矫情,求安慰时换来沉默或者责骂,分享快乐却被忽视,长大之后大脑形成一个自动模式:只有及时的回应,才能确认自己是被爱的(可以对应 Krist说的: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b .投力外投:把情绪交给别人。
当我们过度依赖别人的反馈时,不知不觉中把调节情绪的遥控器交给了别人。
权力外投让我们在关系中变得脆弱,一旦回得不到回应(对于我来说,应该还有回应间隔态度等等),就会陷入失落,自责甚至是愤怒。
c.熟悉的创伤被触发
我们执着的,不一定是"对方本人"的回应。而是对方激活的那部分熟悉的创伤。
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消息的回复,而是小时候的被忽略,被抛下的经历,让我们重新陷入"被遗弃"的恐惧里。
只想要某人的回应:从小习惯了拼命取悦,希望重要的人能通过回应:“选中自己”。
把注意力交还到自己身上,表达需求(如何表达还需要学习)(一切的改变都是痛苦且漫长的,别急)
秒回别人的消息是:害怕别人觉得我不够好,所以会下意识觉得:回应=不被抛弃。并不是因为"特别爱别人"才秒回,而是害怕"被遗弃"。
练习建立自我边界,不要被回应"绑架"。
启发:
①先承认我想被看见是合理的,别怪自己太敏感
②区别当下的关系和 VS 旧有的创伤。
是关系确实有问题还是过去的你伤口被触发③收回情绪遥控器:
可以想要回应,但不要让它决定你的价值,当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节奏,就会发现:
被回应很好,但不回应也不会失去自己。
在我誊抄这些案例和应对方法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天晚上,我说:为什么会觉得改变很困难呢?我自己来说觉得改变并没有那么难。梅梅说:主动的改变是不难,你觉得简单是因为你想改。
就在今天我也要反驳自己了,即使是这么小的回应问题,在我身上好像还无解,这个中有千千结,似乎只是到拿起它,正视它,怎么理顺,像是取经路上还没跨出东土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