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治愈班主任心灵创伤,引领老师们渡人渡己的书。
身为教师,哪一个没有被学生、被家长气得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怀疑人生,职业倦怠的经历。说到痛苦的经历谁都有一箩筐,很多老师甚至为此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于老师把解决教育问题比作唐僧取经要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唐僧最终立地成佛。我们的问题解决也将伴随着我们精神的成长,因此,如果我们把教育教学看做是一场渡人渡己修行,内心将会获得更多的包容和宁静。
这本书我已读到了三分之一,于老师的“儿童立场”“掌控情绪”“点石成金”“深度思考”,让我佩服之至。
一、儿童立场
于老师教学30年来,遇到过顽固不化的“刺头”,给某生买了两年早餐,都没焐热那颗“冰心”……即便如此,于老师从未放弃过“儿童立场”,每每遇到学生问题,她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如于老师所说:“因为理解,所以慈悲。”于老师曾有过自卑经历,所以她格外理解自卑学生心中的苦楚;她自小失母,所以格外理解单亲子女内心是如何渴望温暖和关怀;她自小受继母虐待,所以格外懂得呵护缺乏父母之爱的学生……
书中,于老师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引导我们坚持儿童立场:请你不要贸然评价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却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听闻我做了什么,却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
“儿童立场”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在你解决学生问题,家校矛盾的时候,是否站在儿童的视角,设身处地的分析过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去列出解决问题的清单;当问题并未解决时,你是否会放过学生,同时也放过“较真儿”的自己?
二、掌控情绪
刚开始,我觉得于老师是老生常谈了。读着读着,我发现于老师谈的有高度,更是身体力行。
于老师把“掌控情绪”提升到了“专业”的高度。她认为一个专业的老师,应当在情绪来临的时候,通过暂时离开、换个环境等方式,迅速恢复平和的心态,再去解决问题。事实也是如此,于老师分析的每一个案例,第一步都是调整教师心态。她说“鄙视、讽刺、挖苦、中伤学生的眼神、动作、语言”都是不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把“掌控情绪”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
三、点石成金
我把于老师的手指称为“金手指”,她非常善于“点石成金”。石头,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也可以信手拈来:促膝交谈、握手言谈、操场散步、办公室陪伴、教室陪伴、真诚赞美、约谈家长、纸条激励……与常人不同的是,于老师总是赋予这些“小石子”爱的魔力,让他们超常发挥自身价值。
四、深度思考
在读“是什么让班主任不淡定?”这篇文章时,我为于老师的深度思考所折服。
“500字左右”的求助案例,于老师把它分解成了11个“小切片”,逐句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过后,列出六条原因清单,并逐一进行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如果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也能像这样深入剖析原因,对症下药,那么问题何愁不能解决呢?
于老师的书越读越觉得她智慧无穷,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静能生慧吧!于老师的文字越读越觉得温暖,她爱的光芒照耀了她的学生,也普照了无数教师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