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在沟通方式上都有自己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善于沟通,孩子会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如果父母不善于沟通,那么孩子在沟通方面也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沟通对话能力就停滞在那里,很难会有新的变化。所幸,沟通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与践行得到提升,为了给孩子做更好的示范,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01 首先,要有认知上的准备。
(1)沟通能否通畅,需要在对话中让对方感受到安全感。
对于世上万事万物,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对于同一件事情,很可能彼此抱有不同的观念。如果执着于表达个人观点,会产生分歧,你认为我的看法不对,我也认为你的看法有问题。交谈的局面一定是争执不断,从观点表述引发为“用我的观点杀死你!”。
所以,和孩子一起交流时,选择暂时把自己的看法放一边,互换立场与角度,重新来看待与审视事件。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因为自己的平静与倾听,多一些对对方的理解,孩子也因为你的用心倾听,内心会有一种深深地被接纳与安全感。TA也会愿意等一等,听听你想说的内容。如此这般,对话就不会因为情绪暴怒而中断。
(2)我们的手头只是拥有了事情真相的一半。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看到的现实里,会觉得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如上文所言,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有时你的好意可能会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孩子的创意可能会被曲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别人看见的,别人希望我们看见的,会有所修饰,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清空先入为主的观念,先沉下心倾听对方所掌握的另一半TA的事实。
(3)真诚地表达自我,让对话变得真实。
很多人在对话中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想法。我们经常害怕自己说的是错的,或者说出真实想法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要成功维系一段关系,满足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只有真正理解“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期待”,我们才能敞开自我。这种真实的自我表达,不但能促使沟通有效进行,更会让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满足,才有可能让对方理解你,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02 其次,注意沟通的方式。
(1)停下表达的欲望,多倾听
很多人会担心,如果我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会不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呢?要怎样才能既表达自己,又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沟通时时刻提醒自己要真正倾听,并给与他人纯粹的关注。
所有人都有获得理解和关注的共同渴望。安静地倾听对方,对TA保持强烈的感情,真诚地指出问题的核心,真诚地倾听对方的回应。让对方感受到真诚的方法,极其简单,就是眼神接触。说话的时候,始终用温柔的眼神表达对对方的关注。这一点,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其实有难度。
在不断提问挖掘的过程中,需要确认自己真的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所以可以使用这样的说法“我想确认一下我是不是真正理解你的意思,所以你刚才的意思是……”,来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倾听,并愿意充分理解他。
(2)少用“你”字开头的句子,多以“我”字句式
想要获得高质量的沟通效果,就要减少别人对我们的曲解,我们需要在对话中传递没有负面情绪的信息。那么哪些表达会包含负面情绪呢?
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就是“你”字开头的句子,像 “都是你的错”“你怎么能这么做”。我们能从中听出责备的意味。
再比如“你总是洗了碗,不洗干净抹布”、“你上次就这样”。我们生活里经常会不自觉地像这样夸张、翻旧账。
“我要是你,我就会……”这句话携带的负面情绪是“我能做得比你好”。
你看,包含负面情绪的信息各种各样,这些信息会让别人对我们产生不不信任,自然也不会在沟通中愿意真实表达,愿意好好对话。
以“我”字开头句式,是表达个人观点与真实感受很好的示范,而且没有责怪的意思。比如,“我看到你抹布没有洗干净,担心下回拿起来就用不卫生”、“我听你说‘这不都是你造成的’感到很难过”。
当用我字开头来表述时,就没有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更多的流露出坦诚和奔着解决问题的态度。
这个说话的习惯需要慢慢地觉察与调整,当你用了之后,会发现整个沟通的氛围完全变了。
现在的生活,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原来吃饭时间是一家人交流思想与心情,分享见闻与新闻,沟通情感的好时机,可如今,很多的家庭在吃饭的时候,大人一边吃一边看手机、孩子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原本可以坐在一起聊天增进感情的时刻,现在都被电子设备瓜分了。
原本对朋友表达关注的方式是定期约在一起见面聊天,现在我们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变成了偶尔评论一下对方的生活动态。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达只有7%靠谈话的内容,更多的信息传递在于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所以,请放下手机,为你最重要的人投入你的时间、意愿和耐心吧。听听孩子讲讲学校有趣的事,陪老人聊聊今天的见闻;与孩子们一起设置亲子共读时间;定期与自己关系要好的朋友见面沟通。关注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需要改进,让沟通真正增进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