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为真学而教一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中的建议十八:卷入“说一动”,走向乐学的胜地。
时间真快,一晃十八天过去了。今天读到了最后一个章节,其中的一个话题涉及“玩与教学”。在我的教学思维里,“玩与教学”相去甚远,因此哪里能对之有较深的思考。
白岩松老师曾说:“中国人不会玩,实际上是说中国人骨子里可能缺失一种游戏精神。”事实上我们过于矜持,沉稳有余,而活泼不够,活力不足。以教学为例,我们的课堂越严谨,越有框架,就更缺乏乐趣感。
雷夫为什么能够创造第56号教室的世界奇迹,离不开一个字“玩”,而这种“玩”并不是毫无意义地放纵,而是在那股疯劲儿中使得孩子们能自由自在地成长。
每次阅读《第56号教室》时,心里面总能生出一种震撼的感觉,不乏满满的感动感,感动于他的神圣,感动于他富有思想的教学智慧,他是堪称能带领学生“慧玩”的榜样。
阅读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很迷人。它为你带来心灵的滋养,为你带来想要改变的希冀。这些年我一直扮演着“严厉的班主任”与“幽默的语文老师”的双重角色,我与我的学生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距离感,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不过当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其中的尺度不好把握。这也可能是我们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
倘若我们这种“以玩带学”教育思维能被彻底打开,我想我们就能从平时的课堂中被解救出来,这无疑会给我们的教与学多了一些“玩”起来的乐趣,为我们的教学生活添加了幸福与甜蜜的味道,相信我们离教育的胜境又近了一步。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要怎么做,才能从“会教”到“慧教”,实现学生从“会玩”到“慧玩”的这一转变呢?
首先我们要具有敢玩的教学心态。我们要摒弃“玩”会“误学”的教学偏见,要有长远眼光,认识到玩带来的持久效应。要有敢于尝试的好奇心,当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能“玩”起来的情景,请不要打断它,给孩子们“玩”起来的一个机会。这样的课堂说不定会永存于哪个孩子最柔软的记忆深处,这就是能带得走的知识。
其次要富有教学智慧,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玩得起来。
书中所写: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逗你玩”,那么教师就要努力成为“玩主”。要调动我们的心思与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有玩起来的兴致,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会知识,这远比学生干巴巴地学更有效率,更有意义。
让我们的课堂在“玩中”收获知识,创无限的满足感与愉悦感,就好比在他们的心头种下快乐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指发芽,会枝繁叶茂,结出无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