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万能问题”,直面真症结

在工作和学习的自查自纠环节,“万能问题”的出现如同一股暗流,悄然侵蚀着自我反思与改进的根基。“学习不够深入”“创新意识不足”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述,看似在查摆问题,实则是在敷衍塞责,让本该严肃深刻的自我审视流于形式,陷入空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勇气,但这样做最主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万能问题”背后的心态,并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理之策。

“万能问题”的盛行,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愿深入思考的心态。部分人在面对自查自纠时,第一反应不是向内审视自身的行为与思维模式,而是寻求一种最为保险、不会暴露自身关键问题的“模板”。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害怕暴露自身的不足,担心因真实问题的呈现而受到批评或影响个人利益。就如同在进行内部管理问题排查时,提交的报告中充斥着诸如“团队沟通效率有待提高”之类的宽泛问题,却对可能存在的管理层决策失误、利益分配不均等核心矛盾避而不谈。这是典型的鸵鸟心态,以为把头埋进沙堆里,问题就会自行消失,实则是在掩耳盗铃,让问题在暗处持续发酵。

这种拿“万能问题”应付了事的现象,会产生诸多危害。在个人层面,它阻碍了自我成长与进步。真正的成长源于对自身问题的清晰认知与针对性改进,若总是用模糊的“万能问题”掩盖真实短板,个人就无法精准地弥补知识漏洞、纠正行为偏差,能力提升自然无从谈起。于组织而言,它干扰了决策的科学性。组织依据自查结果制定改进策略,若基础的问题反馈都是虚假、笼统的,那么后续的决策必然是无的放矢,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导致组织运行效率低下,竞争力削弱。

要根治这一顽疾,需多管齐下。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成员,都应深刻认识到自查自纠的目的是为了自我革新、实现更好发展,而非应付上级检查。以政府部门为例,在开展民生项目落实情况的自查时,相关工作人员应秉持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如实汇报项目推进中的资金挪用、执行不力等具体问题,而非用“工作落实存在一定困难”这样的空话敷衍。其次,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对于自查报告的审核不能流于形式,要建立严格的评估标准,对那些使用“万能问题”蒙混过关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如责令重新自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或绩效扣分等。同时,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等,让问题无处遁形。再者,鼓励深度思考与自我剖析。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会等形式,引导人们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学会从现象深入本质,挖掘问题的根源。

“万能问题”绝非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只有摒弃这种敷衍心态,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剖析问题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才能真正找准“病根”,开出良方,实现个人与组织的良性发展,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迈向更高的台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