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7岁以前就学会阅读的孩子能练出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他对词和句子成分的视觉和思维感知先于发声。读的时候孩子不被词所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这个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读出声的那些东西。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114页)
感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不乏有“大咖”“名家”的论述与论著,但是总觉得像是天边的云,渴望而不可及!让我们的老师无从下手,家长也觉得无奈,觉得自己多年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收效甚微,但是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意思是,你如果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是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就是“善其事”(善于解决问题)必须准备“利器”(好的方法)。那么如何解决孩子们从小阅读效率低下问题,不要因此影响他们后续良好发展的问题呢?大家今天大家一起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典中寻找“钥匙”!
首先,先生点出了我们大多数家庭教育所没有很好完成的一项训练——孩子“7岁以前就学会阅读的孩子能练出很重要的一种技能”。如果能在这个关键期在家长的科学引领下,孩子兴趣使然,逐渐学会阅读,哪怕是“绘本”,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为什么?
其次,先生论述了这样训练的神奇功能。如果能在7岁前让孩子学会阅读(“默读”),那么会如何?孩子们会发生什么变化?他说:“他对词和句子成分的视觉和思维感知先于发声。”即他们会形成对文字语言的直接视觉与想象思维感知远远先与出声的读书效果。这就是文字语言的“直觉”!这一点非常重要且非常超前!现在将来一点也不落后!那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
再次,道出了这样的训练后,孩子们就会出现“学而思”现象。他说,有这样基础的孩子们阅读时状态就会如此“读的时候孩子不被词所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这个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读出声的那些东西。”即,孩子们在“阅读直觉”的带领下,从对内容的“不求甚解”到“若有所思”,联想生活体验,咀嚼消化的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这样就会使得认知“深层次、立体化”,从而使书本“立起来、活起来”,从而在老师与家长的引导激励下,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这才是关键所在!
最后,坚持这样训练带来的神奇效果。他说:“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这一点,我感觉孩子们对于阅读文本知识与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就像我们用可调焦距相机给一朵红花照相一样,在焦距没有调到位时候,我们先看到的“花非花”,一团红,逐步的调整焦距,花朵的容貌就会“逐步清晰”显现。这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就是“先吃进去”,在通过“思考与活化”产生的效果与成果!如此这般,阅读的数量比一定很多,但是质量确实上乘的!
所以,我在激动之余,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审视《论语》中的阅读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了!难道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也读过孔子的著作了?不然他们则们会跨越千年心有灵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