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生活寻“美”:

1.家校社的案例被省厅、市区三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微信推介,值得点赞。

2.课比天大,警惕各类活动“自由”挤占正常上课的现象。


阅读咂摸悦美:筑素养根基 育时代新人——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修订要点介绍

(本文约5895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摘要】修订版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在延续现行教材整体风貌和体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多维渗透中深化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中突显素养导向、借阶梯化和系统化的学习体系完善能力培养、以科学编排实现便教利学的规范化设计,推动义教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材中的深入落实。

【关键词】三年级教材修订;育人价值;学习方式;学习体系;便教利学

修订版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以下简称“修订版三年级教材”)在整体结构和体例上与原教材一致,但在局部体例和细节方面作了优化完善。诸如课文的更换、部分单元顺序的调整、习作单元中习作与例文顺序的互换、“综合性学习”向“专题学习活动”的转变以及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改为“梳理与交流”以强化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等等。具体而言,修订版三年级教材在继承统编语文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作出了进一步调整。

一、多维渗透,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1.优化选文:时代性、思想性与经典性的有机融合

统编语文教材在彰显育人价值方面特色鲜明,其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来组织单元。本次修订在原有架构的基础上,将选文的时代性、思想性与经典性有机融入单元体系。

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新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香港的多姿多彩,隐含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通过“贸易港、‘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概念渗透国家战略认知。新课文《一定要争气》讲述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其自强不息、“一定要争气”的精神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文《犟龟》讲述了一只名叫陶陶的乌龟为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向前赶路的故事。通过陶陶的旅程,向学生展现出一幅深刻的认知图景,使每一个跟着陶陶一起“慢慢走”的孩子都能在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启示。

修订版教材还对原课文进行了完善。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石蜂》,从题目到内容都进行了细致打磨。例如,原文第一段是朴素的现象描述,可能会让学生认为未经证实的传言可直接作为研究基础,现在改成从已确认的事实出发开展研究,更契合科学实验的要求。这些修改虽看似细微,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义重大。结合这些修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前提、过程和得出结论的方法,助力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2.将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成长指引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页编排有诗化的人文导语,用以提示单元的思想教育内涵。修订版教材强化单元主题的价值引领,新增明确的主题学习目标,与人文导语相呼应,将“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细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成长指引。具体呈现见表1。

这些主题学习目标涵盖情感与价值观的奠基、认知与思维的发展、审美与创造力的培育、文化基因的传承以及家国情怀的弘扬等多个维度,使单元主题的价值引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具有渗透力。例如:

(1)情感与价值观的奠基

自然情感的启蒙:亲近动物植物,热爱自然与生命。

集体归属感的培养:寻访多彩校园,留下欢乐印迹。

必备品格的塑造:感悟美好品质,获取精神力量。

(2)认知与思维的发展

观察能力的激活:发现世界之美,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思辨能力的萌芽:体会寓言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审美与创造力的培育

审美感知的觉醒: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

想象力的激发:在阅读中感受想象的神奇。

(4)文化基因的传承

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受古人智慧,热爱中华文化。

(5)家国情怀的弘扬

国土认知的情感化——饱览大好河山,感受祖国之美。

3.强化助学系统的育人功能

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手术台就是阵地》新增插图,还原白求恩在战场上做手术的场景,增强历史场景的真实性,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白求恩的奉献精神。《一个粗瓷大碗》增加赵一曼的肖像,图上的赵一曼神情刚毅,目光坚定,助力学生建立起对这位革命女英雄的真实感知。

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新调换的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在课后习题中新增角色代入式的思考任务,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反思欲望与责任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想要的东西不能依赖魔法凭空获得,唯有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才能收获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4.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解读

修订版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新增对单元页人文导语、单元主题学习意义及插图价值的解读,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单元主题。以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说明为例: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单元页中,人文导语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金秋季节的见闻与感受,与主题句“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相呼应;插图描绘了金秋时节人们骑着自行车畅行于林间小道,两旁秋叶的黄色深深浅浅,明媚爽朗,视野宏阔,能引起学生对美丽秋日的无尽遐想。

这些解读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单元核心,以“金秋时节”为情感切入点,将人文导语的诗意表达与插图的视觉意象转化为课堂活动的灵感源泉。教师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对学习意义的阐释,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建构起对自然的审美认知框架,使插图成为连接生活体验与文本想象的桥梁,推动单元主题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

二、突显“如何学语文”的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修订版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引导学生“如何学语文”方面建构了多维路径,具体表现如下。

1.构建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核心的学习支持体系:“梳理与交流”替代“交流平台”

修订前的“交流平台”主要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及读写例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需要掌握的方法、习惯或观念。修订版教材在“交流”的基础上增加“梳理”要求,通过对“谁来梳理”“梳理什么”“梳理成什么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可以发现修订版教材所突显的“如何学语文”的理念。例如,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有关预测的“梳理与交流”,增设了如下内容:

预测的方法对你的阅读有哪些帮助?你是怎么运用预测来阅读的?和同学交流你的心得。

首先,关于“谁来梳理”。在“梳理与交流”中,“你”以及“和同学交流”是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这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重心从教师指导转向学生自主建构和同伴互学,体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变。

其次,关于“梳理什么”。在“梳理与交流”中,“你是怎么……阅读的”是教材反复追问学生的问题。教材对“怎么读懂”的关注,旨在破解语文教学在“没读懂”和“读懂”之间长期存在的“暗箱”——学生究竟是怎么读懂的。而元认知正是打开这一“暗箱”的钥匙。元认知指的是对认识的认知和对认知的监控[1],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将“读懂”的认知结果与“怎么读懂”的元认知过程相联结,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深化对语文学习本质的理解,突破表层知识的吸收,为学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核心素养基础。(见图1)

最后,关于“梳理成什么样”。“梳理”一词的内涵即通过对事物进行归类、分析,使其有条理。[2]修订版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学习经验整理成较为清晰的认知结构。例如,围绕预测带来的阅读新体验,教材引导学生从读得更深入、读得更细致、读得更高效三个维度展开,帮助学生加深对预测的感受。

这种设计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实践—元认知监控—认知框架生成”的“学语文”方式,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发展转变,既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学习范式,也为教师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体现了修订版教材在语文学习方式变革上的创新与突破。

2.以“专题学习活动”为载体,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

为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修订版教材以“专题学习活动”替代“综合性学习”,对小学和初中进行贯通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教学。鉴于专题学习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较高,三年级作为起步阶段,任务驱动的特点并不明显,要求也相对较低,教材侧重通过组织有趣味的实践活动(如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的专题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收集节日习俗、写春联、朗诵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等活动中学习语文。

3.加强学科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修订前的内容是帮妈妈梳理购物清单,涉及分类、简单列表等。修订后改为为社区志愿者举办读书交流会提供物品清单,强调社会参与和社区意识,需要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比如,学生需要了解读书交流会的流程和需求,讨论需要准备的物品,懂得怎么对物品进行分类等,这一调整意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此外,修订版教材还调整了习作单元例文与习作的位置。若例文在前,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例文的结构、内容和表达方法,从而限制自身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先进行习作,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进行独立构思,再参考例文完善,避免思维定式,有利于激发个性化表达,培养自主写作能力。

三、阶梯化和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进一步完善

1.语文要素统整地位的彰显

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从点明要素到落实要素,再到梳理总结、提炼方法,最后到实践运用,体现了单元的整体规划意识。修订版教材围绕语文要素,从主题、阅读、习作等角度出发,查漏补缺,加强单元各部分间的联系,使要素的统整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以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为例(楷体部分为新增加或新修订内容),详见表2。

修订版教材增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后习题,让单元主题“祖国之美”得以更生动地体现;在阅读方面,围绕语文要素,三篇课文从明示关键句到提取关键句,再到找出关键句、整合篇章内容,形成了能力发展的梯度序列。在习作方面,关于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从课后习题到语文园地,再到单元习作,不断巩固和运用。修订版教材单元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学习的阶梯性更加清晰,体现出教材编排的统整化。

2.明确略读课文的定位,强化单元内部从学习到运用的整体设计

略读教学的主流理论源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3]根据叶老的这一观点,小学语文教材划分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其主旨是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然而叶老的这一概念与义教新课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中的“略读”存在不一致性,即同一概念的内涵有所不同。前者侧重教法,后者指的是一种阅读能力。

在修订前的教材中,未对这两个概念作清晰的界定,导致略读课文既要承担“培养略读能力”的任务,又要承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的任务,双重定位叠加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扰。修订版教材从教学层面出发,明确略读课文“运用方法”的核心定位,进一步强化了单元内部“从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的整体架构意识。

明确略读课文的定位后,略读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修订版教材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信息社会一种广泛运用的阅读能力,略读本身具有什么特点?培养略读能力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略读与浏览、快速阅读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如何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略读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都亟需在语文教学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四、科学编排,实现便教利学的规范化设计

1.对教材语文要素体系的调整

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习作要素从“学习写日记”调整为“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指向日记的核心功能,使日记成为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窗口。第四单元阅读要素从“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调整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其中的真善美”,不仅关注童话文体的特点,还关注其对学生精神的滋养。第六单元习作要素从“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调整为“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明确三年级习作侧重于段的训练。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习作要素从“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调整为“阅读写景的文章,了解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获得了解景物特点的路径,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此外,修订版教材还对部分语文要素进行了整合。如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预测单元,原来两条语文要素合并为“了解预测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原来两条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合并为一条。

2.基于学情的难度调适

(1)单元调整。根据一线老师的反馈意见,将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与童话单元对调;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与观察单元对调,为专题学习活动预留更充足的时间。

(2)课文调整。部分师生反馈学习难度较大的课文,如原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灰雀》和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移至后面册次。部分课文如原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父亲、树林和鸟》,三年级下册《花钟》《陶罐和铁罐》《宇宙的另一边》《剃头大师》,被新课文替换。三年级上册课文总量从27篇缩减至26篇,三年级下册课文总量从28篇缩减至27篇。同时对一些课文的语言进行修改,使表述更为严谨。

(3)课后习题调整。三年级上册小练笔较多,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大自然的声音》的原“小练笔”改为“选做”,体现弹性要求;将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的仿写改成仿说,降低难度。

(4)习作调整。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删去写“一处场景”的要求。场景描写对空间建构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修改后无论是从观察角度还是从表达角度都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5)口语交际调整。例如,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原“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改为“应该怎样安排座位”,前者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后者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难度有所降低。

3.完善助学系统,增强教学支撑力

增加古诗文注释,并对之前的个别注释进行修订,使表述更加精准。轻声词在课文中按本音标注字音,但在页下增加注释,提示在词语中应读轻声;全套教材为生僻字标注拼音,减少阅读障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作者注释中,增加去世作者的生卒年,不仅增强了教材的严谨性,同时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便于师生正确解读文本;“资料袋”统一删去人物肖像,精简文字,避免信息过载给学生带来负担。

综上,教材修订的终点不是出版一本完美的教科书,而是点燃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期待通过持续优化,让语文教材成为培养终身阅读者与思考者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11.

[3]叶圣陶.叶圣陶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

(郑宇: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9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真伪”鉴别方法(1) 上海共荣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模型 详细技术说明及与地下工厂伪劣金字塔...
    共荣阅读 40评论 0 0
  • 安然教辅书名 (1上)(第1册)珠心算 (1上)(配教科版)科学小学教材全解 (1上)(配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教...
    安然书d阅读 5,126评论 0 0
  • 竹节人教学反思 《竹节人》一课以手工制作为载体,本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玩具的魅力,却在实际...
    叶秀琼阅读 41评论 0 0
  • 一、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变化 (一)《语文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文件。中...
    悦读苑阅读 5,333评论 0 2
  • 新知 老香 世界上的会议,从本质属性上讲,分为官方会议与民间会议。从界域分工,分为政治工作会议、国防与安全工作会议...
    老香阅读 25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