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八六】集义就是致良知(1)
来书所询,草草奉复一二:近岁来山中讲学者,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工夫甚难。问之,则云才着意便是助,才不着意便是忘,所以甚难。区区因问之云「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其人默然无对,始请问。区区因与说,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近日,一种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勿助」,渀(bèn)渀荡荡,全无实落下手处,究竟工夫,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呆dāi )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劳苦缠缚,担阁一生,皆由学术误人之故,甚可悯矣!
孙奇逢云:“必有事焉,谓有事于集义也。”
东正纯云:“不说勿忘勿助,只时时去集义,此说固善。亦以有转化交发之妙耳。若问集义,亦应不说集义须勿忘勿助之功矣。此处不善看,王、湛之门所以各争意见也。‘近日’云云,暗指甘泉(湛若水,参看二O一条)。甘泉有与阳明书,极有商量。甘泉岂悬空讲勿忘勿助者乎?”
[译文]
现就你来信所问的问题,草草答复一二。近年来到山中讲学的人,往往会说“勿忘、勿助”的功夫很难。问个中原因,他们说稍有意念就是助,一不用心就是忘,所以觉得这功夫很难。我就问:“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他们无言以对,便开始向我询问,我仅对他们说,我这里讲学,只说“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是指时时刻刻要去“集义”。如果时刻去做“必有事”的功夫,中间时有中断,这就是“忘”,那么就必须“勿忘”;如果时时刻刻去下“必有事”的功夫,而有时想快速见效,这就是助了,那么就必须“勿助”。所以,集义的功夫全在一个“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是提醒罢了。如果集义的功夫一直未曾间断,则不必再说“勿忘”了;如果原本不求速效,那么就不必再说“勿助”了。是何等的明白简易、何等的洒脱自在!现今放着“必有事”的功夫不去做,却专一琢磨“勿忘、勿助”,这就像烧火煮饭,锅里还不曾添水下米,就去专心添柴烧火,不知道究竟能够煮出来什么东西?恐怕火候还没有调好,而锅已经先被烧破烧裂了。最近那些专门在“勿忘、勿助”上用功的人,他们犯的错误正是如此。每日里凭空去做个“勿忘”,又凭空去做个“勿助”,奔奔忙忙,完全找不到着实能下手的地方,最终也只是做个死守空寂的功夫,学成了一个痴呆汉,刚碰到一点难题,就心烦意乱,不能妥善应付,及时作处理。这些人也都是有志之士,无奈困于此纠结处,劳苦困扰,耽误一生,这些都是错误的学术误人啊,真是可惜!
释疑: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要有“集义”的意识,不然就会像做饭不添水下米,只顾添柴烧火了。
先生认为,做功夫当以“必有事焉”为主,而“勿助勿忘”只是其间的提醒。“必有事焉”,就是中道,直达本心,当下呈现出中道,勿助勿忘只是一种辅助方法,这段文字体现了先生的高明之处。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必有事焉”的意思是时时去“集义”、把浩然正气、正确的东西都集到我身上来,必有事就是存天理去人欲。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候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 你现在不去“必有事”上用功、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这 就好像烧锅煮饭,你锅内不下水、下米,你却去添柴放火,这叫烧干锅,你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忘和助都是烧火,必有事、集义和存天理、去人欲是那要做的米饭、你锅内不下水下米,你却去添柴放火,你能煮出什么?你没有在“能”上做功夫,你没有再往前探一步,你若在“必有事”上做功夫,你就不用考虑“助”和“忘”这些次要毛病。
有些才智之士,还在劳苦,还在自缠自缚当中,就像乐学歌所说,本来乐是心之本体,但我们还被私欲缠缚,其实“勿忘勿助”不得理的就是私欲,你整天被半路上的问题耗费你的心力,你这就把自己架空了,耽搁一生。
你就抓根本,在事儿上存天理去人欲,去集义,别去想“忘”和“助”,你锅里的饭总会熬熟的。你烧干锅,只在乎火大火小,不看锅里有没有东西,这就是耽搁一生,这就是学术误人之故,很让人同情。
批注:
①勿忘勿助。参看第八十七条,注二。
②必有事焉。参看第八十七条,注二。
③集义。见第四十条,注一。
④参见《答徐成之》:“先儒所谓志道恳切,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己,不可不察也。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矣。”(《全书》卷四)
⑤煮。三轮执斋本作“鬻”。
⑥渍。南本作“注”。
⑦濟濟荡荡。渺渺茫茫也。
⑧空寂。指释、道。
⑨参见王畿《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师(守仁)既献俘……一日召诸生入,讲曰:‘我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愈觉精透……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勿助勿忘,触机神应,是乃良知妙用,以顺万物之自然,而我无与焉。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世人利害不过一家得丧尔已,毁誉不过一身荣辱尔已。今之利害毁誉两端乃是灭三族,助逆谋反,系天下安危。只如人疑我与宁王同谋,机少不密,若有一毫激作之心,此身已成鼇粉,何待今日;动少不慎,若有一毫假借之心,万事已成瓦裂,何有今日。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如真金之遇烈焰,愈锻炼愈发光辉。此处致得,方是真知。此处格得,方是真物,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三)
⑩担。三轮执斋本与佐藤一斋本均作“耽”。
净心斋笔录
2023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