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静心打卡D5/R36(每轮7天·第36轮第5天/总第250天),今日打卡完成✅。
继首次推荐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的《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Good lnside: A Guide to 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之后,我们今天一起继续阅读、探索:
第一部分 贝姬医生的育儿准则
准则1 善意养育
准则2 真相不唯一
准则3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
准则4 婴幼儿时期至关重要
准则5 永远都不晚
准则6 心理韧性>快乐
准则7 行为是一扇窗
准则8 减少羞耻感,让关系更亲密
准则9 说真话
准则10 不要忘记自我关照
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一条育儿准则——善意养育。
善意养育,顾名思义,就是相信亲子关系的每一方,每个人的本心、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知易行难”,父母虽不会故意把孩子往坏处想,可一旦孩子做错,父母往往下意识认为孩子居心不良、耍心眼,而非表达内心的需要,甚至斥责孩子:“你是不是故意想让我生气?”
如能坚持善意养育的原则,坚信孩子本心本意良善,就可以基于“好孩子”的身份,而无需评判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是孩子,行为是行为,行为偶尔差池而已。
『孩子的行为不是评判孩子的标尺,而是洞察孩子需要的线索。』
比如,“我讨厌妹妹”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渴望被关注、害怕被抛弃的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背后,可能也藏着一个正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
问题行为背后,是孩子尚未被看见的需求。从“看见孩子”到不纵容、正确教养孩子的过程里,有着无数可以探索的空间,引导我们在作者给出的方法之外,收获启发,去向亲子间这一生因源和合的共度旅程。
推荐你正在经受育儿的焦虑和痛苦,在育儿重压下挣扎父母和教育从业者阅读。
我是水沐,当我们知道,这世界不过是我们的镜映同在心湖的映像,那么『相信』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当我们的内在美好,被感知看到了,明澈了,孩子内在的美好也便清晰可见,不知读到这里的你,会有怎么样的想法吗?欢迎分享留言。🪞✨
[附注:本文的部分内容摘编于于理整理版,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