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公司里,很多决策或是以独断专行方式,由高层领导自上而下做出,或是以民主协商方式,由每个人分享各自观点,最终实施得到最多支持的观点。这两个决策系统都有缺陷。这是因为最佳决策应该是在创意择优中,按观点的可信度高低来得出的,其中能力强的人努力解决彼此分歧,还有其他能力强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事实是什么,应采取什么行动。
与能力较弱的决策者相比,要对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给予更多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可信度加权的决策”。那么,怎样确定谁在哪些方面能力更强呢?
最具有可信度的观点来自:
(1)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
(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当基于可信度加权的观点能够正确实施并保持下去,那就形成了最公平、最有效的决策系统。它不仅能产生最佳效果,也能保持步调一致,因为即便有人不同意最终决策,也能跟上步伐。
不管你运用这种可信度加权的统计技术,还是结构化的分析程序,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你正确理解了可信度加权的实质。很简单,在做决策时,看看你自己和你的团队,谁最有可能是对的。我敢保证,如果你这样做了,你肯定比不这样做更容易做出上佳决策。
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点的长处
对观点的长处进行分类排序,不仅仅符合创意择优的需要,而且本身也必不可少。让每个人总是就每件事都展开辩论,同时又能把工作完成,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更容易远离事实而不是更接近事实。同时,对所有的观点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尽管要与观点表述人的经验、过去业绩适当联系起来。
a.如果你自己无法成功完成某件事,就不要想着指导别人该如何完成。
b.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通常不是什么好点子。
2 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以开放的心态,与虽不赞成你的观点但具有可信度的人对话,是接受教育、提升决策正确性的最迅捷的方法。
a.要分析人们的可信度,以评价其观点正确的可能性。
b.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
(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
(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
c.若某人并无经验,但其所讲道理似乎符合逻辑且可经受压力测试,则一定要试一试。
d.要更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其结论。
e.没经验的人也不乏好点子,有时远远胜过有经验的人。
f.每个人都应在表达观点时信心满满。
3 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个角色……
……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分歧时,做事总是毫无章法,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不去思考该怎么进行得更有效率,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表达观点、参与辩论。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探究事实真相,讨论还是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及其遵守程度取决于你的相对可信度。例如,就一件事该怎么办,如果让所知不多的人去指导所知甚多的人,效果就不会太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你要在处事果断和心态开放之间做好平衡。
要比较一下,与你存在分歧的人是否比你更具有可信度。如果你的可信度较低,你就更要像个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保持开放心态,以问问题为主,以便了解经验更丰富的人所讲的逻辑。如果你的可信度较高,你的角色更像老师,要以阐述观点和回答问题为主。如果你们二者的可信度在伯仲之间,你应当平等、理性地进行交流。如果对谁更具有可信度存在争议,要理性地进行判断。如果你们自己无法独立有效完成,还可以寻求双方一致认同的第三方的帮助。
在任何情况下,要能换位思考,通过对方的眼睛看问题,从而了解事实。任何一方都要记住,辩论的目的是找到出事实真相,而不是为了证明谁是谁非,每个人都应当有意愿基于逻辑和证据而转变想法。
a.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
b.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情,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
4 要了解人们提出意见的过程和逻辑
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输入数据,然后按照设计和程序进行处理。任何一个观点都由两个东西构成:数据以及你对数据的处理或推理逻辑。当听到有人说“我相信X”时,要问他们:你们用的是什么数据?你们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对初步、粗略的观点进行研判,可能会让你和每个人都感到困惑,所以了解这些观点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你了解真实情况。
a.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般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虑要向谁提问。
b.让每个人都可肆意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此举低效且浪费时间。
c.提防以“我以为……”为开头的发言。
d.系统梳理员工的工作记录,评估其发言的可信度。
5 处理分歧务必高效
解决分歧是要花时间的,你能够想象,一旦管理不善——分歧不仅容许存在,还会被鼓励——创意择优将失效。想象一下,一位老师在大课堂上逐个问学生的意见,然后与所有人辩论,而不是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受大家提问,这效率该多么低。
想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必须对此充分理解,在提异议时要遵循制度和规定。
a.知道适时终结辩论,推动就下一步措施形成共识。
b.可信度加权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取代责任人的决策。
c.如果你自己没有时间全面检视每个人的想法,则要明智选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
d.若由你负责做决策,要把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和你自己的想法做比较。
6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设法了解重要的事情
在各种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形:你可以选择去要求那些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逐渐消除分歧,直至你们达成一致;或者也可以追随对方的观点,即便其想法并不合理。我的建议是,如果存在分歧的问题很重要,就采纳前一种方法;如果不太重要,就采纳后一种方法。我理解,前一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尴尬,因为对方可能会变得不耐烦。为了抵消这种影响,我建议你简单地说上一句:“你我都知道,我就是有点儿愚钝,但我仍希望弄清楚,所以让我们一道慢慢努力吧。”
每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提问,并记住自己有义务在相应讨论中保持开放心态。把你们的辩论记录下来,以便万一你们无法达成共识或弄清情况,可以把意见发给别人供决策参考。当然,要记住你是在创意择优下工作——别忘了你自己的可信度大小。
a.沟通是为了获得最佳回应,故应与最相关的人沟通。
b.以教育或促成共识为目的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佳答案,故应让更多的人参与。
c.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凡事都做出判断。
7 要更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公允,而非是否如你自己所愿
一个机构是一个社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对其人员士气高低和运转顺畅与否的考量应优先于你的看法——何况,你还很有可能是错的。当决策机制持续得到妥善管理,且建立在客观标准上,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就比博得任何成员欢心更为重要,即便那个成员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