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赏析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 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内容要点:

文章1、2两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3到10段抒写关于灯笼的记忆,说明灯笼的意义重大;11、12两段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1、2段,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

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节看灯;

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9段,纱灯上描红;

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开篇,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充满情趣,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作者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第三段起,作者开始回忆关于灯笼的往事。挑着灯笼接祖父;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在纱灯上描红——这些过往的怀恋,表明了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宣照着母子情深,慰藉着孤行客的心,绽放着飞扬的青春,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西安市临潼区马额初级中学 刘宏 记得我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就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后来的...
    大刘_fa11阅读 3,667评论 1 10
  • 教学目标: 1.通过概括内容,了解民俗风情。 2.体会作者家国情怀。 3.学习本文多方面选材表现一个中心的写法。 ...
    松竹友阅读 1,451评论 0 2
  • 灯笼是吴伯萧所写的一篇散文。散文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灵活的记叙类文体。作者采用一线串珠的形式,用“真的,灯笼...
    小姜老师0301阅读 1,608评论 0 5
  • 3.整体梳理 课文开篇写了小孩喜欢火的天性,大人们生活中需要用火,看似与《灯笼》毫不相关,实为伏笔,为后文写灯笼做...
    叨叨魅阅读 4,657评论 0 2
  • 灯笼,照着祖父夜晚回家的路, 听着进京赶考的掌故,熙然,思慕。 灯笼,引着我背井离乡的路, 拿着母亲的宵夜,看着母...
    予乃脱兔阅读 3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