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直以来很喜欢的事情,我最喜欢的是小说,现在钟情的是侦探类型。小时候,读各种的童话故事,和简易版的人物传记。故事在我大脑里面会构建出另外一个世界,有时候是一片幽静的山谷,浓烈的深绿,层层叠叠。单纯而勇敢的女孩带着她的小竹篮在山里面寻找可以在市集交换的植物。风婆婆沿着山的另一个面飞跃而来,带来了呼呼的声响,女孩掩着头巾艰难的前行。有时候是一件昏暗的小屋,丧失听力的贝多芬头靠着琴键感受着声音的震动频率。
长得大些,读《家》《春》《秋》、《平凡的世界》及许多优秀的小说,每一部都在我的大脑中重新架构了一个新的世界。
再后来,喜欢上了散文。通过作者的笔看到另一个人的世界,有时候,那种感受恰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的瞬间,仿佛被理解了一般。
这两年,多了好多的书籍。对于书籍的选择上,反而有一些吃力。因为社科类的书籍更多的是知识和可以实践的模型。但是,多对我而言是一个魔咒。学习阅读的方法,选择书籍。许多时候,文字对我而言,不是享受其中,反而有些阻碍。因为,大脑直接奔着有多少用处,什么时候能够看完,当机了。
到图书馆,抱了好几本关于阅读主题的书籍。翻阅所有的目录,然后大胆放心的舍弃“用处”,而是跟着内心的问题,阅读对我来说是什么,它应该是怎么样的?
一、有兴趣或者兴致开始的阅读
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即使那本书排在了畅销书的第几名,虽然有方法可以快速的理解知识,但还是不愿意理解。而有的看似枯燥的知识,有了兴趣,你一遍遍的重复学习也觉得游乐其中。这也是一条拥有路径的方式,从一个因兴趣而引发疑问的点开始蔓延到其他的部分,形成整体的框架。
几年前,开始接触投资类的知识,从季凯帆的《解读基金》,开始学习,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对应着晨星网站的信息一个个的学习,也觉得乐趣犹然。
而好书、难书,也不应该仅仅认为一遍就能吃透,尤其是教科书。最近在准备考试的内容,有许多生涩的内容,第一遍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不做笔记,先看懂,不懂的找个便签写下问题、概念,第二遍,整理导图,找到支撑点。
如果要入门一个新领域的系统方式是什么呢?应该是从一个人的思想到一块领域的思想,这个知识树的原理让我觉得非常的受益。虽然我还是在初级阶段,但已在心里种下这个念想。
二、阅读的时间都到哪去了
有段时间,会觉得阅读就需要一整块的时间。至少是半个小时以上。所以如果有短暂的碎片时间,我都会选择刷手机各种讯息。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没有大块时间的时候,几乎没有阅读这件事情。
01抓住一切阅读的机会,随身带着一本书,等人、等车,浏览几页也能够给大脑换一个环境,大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可以理解和阅读的图片与信息,那么何不主动的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字片段呢?
02养成定时的阅读习惯,即使很短。例如,睡前阅读十五分钟。
三、从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
当发现自己其实是一直在轻松的阅读一些已知的内容还自鸣得意的时候,内心蹬的吓了一跳。如果一些陷入在舒适区的阅读,也会陷入迷茫之中,“难道这个内容就是如此啦?”,而从已知的阅读到未知的阅读,从文字的表义到文字背后的涵养和思维逻辑。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寻找、思考和链接。
如何做呢?书中的各种信息传递给我的讯息是,做笔记,写注脚,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浓缩成一小段的介绍摘要。主动的思考和反馈,才能让我们走向更大的世界。
关于阅读,我很开心一直在这条路上。因为文字,带给了我世界的多面化和温暖的气息。
蒙田:“每当我读书遇到难解之处,并不会为此苦恼。读一两次后不懂就算了。”
我希望持续的阅读,有一天抵达的高度是“专注得毫不费力,理解得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