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屋》读到这里,心情是很低落的。
思绪又飘回了文章的开头,“空屋隐在几株大梧桐深幽的、湿漉漉的阴影里,红砖墙几乎被苔涂绿,黝黑的檐下总是挂着一些亮闪闪的大蜘蛛网。”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活物,一切好象是凝固了一般。
作者通过对空屋外部环境的细致描写渲染了一个荒凉诡异毛骨悚然气氛、引起了我的兴趣,接下来,他通过讲述幼时的自己走近空屋时慌乱的举止,表现出对空屋的极度恐惧。
此时吸引我的还是作者环境、心理、行动描写的细致入微和准确生动。
人总会长大,也总要面对。
于是就有了作者第一次走进空屋内布,他用比文章节第一部分更浓的笔墨来描写自己的所见。
作者事无俱细地描绘着空屋的一桌一凳,一书一墨,一床一镜 。这里分明有人住过的,他去了哪里?
“屋里的主人好像突然在某一个时候离去——桌上的铜墨盒打开着,床上的被子没叠,地上的果核也没清扫,便被时间的灰尘一层层封闭了。”
他多次提到了灰,灰尘把一段时光完整封存了起来。
灰尘是时间的物质。它隔离人与物,今与昔,但灰尘下边呢?什么东西暗暗相连?
他终于从母亲那里知道了空屋的秘密,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里为爱疯掉、死了的人是自己的堂兄。
他无法理解一个人究竟遇倒什么样的打击才会疯掉,那是年幼的生命从未见过或体验过的痛苦。
他用讨厌空屋中的一切,表达着内心深处隐蔽的同情,情感也从儿时的恐惧到现在的厌恶。
“这是个无情的空间,一如漠漠人生。我讨厌那屋里所有东西,似乎都是冰冷的、不祥的,像一堆尸骨。”
到这里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一段童年往事,一段家庭秘闻,读罢令人叹息。但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大费周张的来回忆一段往事?这样的故事虽说讲的很是生动,但也不是有多传奇,总觉得作者还有未竟的话,没有说出口。
是的,故事还在继续。
就在作者认定自己终生不会再次走进这空屋时,他第二次走进了空屋。
wen ge初的一天,突如其来,作者的家被彻底捣毁,“父亲被弄到屋顶上批·斗,他随时可能被推下来或者自己跳·下来;母亲给拉到大街上,被迫和几个挨·整的妇女跪着赛跑。”
世界混乱了,家……,没有家了。
一个老邻居家的孩子带领hwb用棍棒斧头把作者的家扫荡得粉碎,直到天黑他们才退去。
一家人坐在被砸毁的成堆成堆的破烂东西上,战战兢兢,不知何时会有人闯进来,再发生什么祸事。
“这世界变得无法无天,无论谁都可以对我们构成致.命的威胁。不敢开灯,不敢出声……“
疲惫不堪的父母和妹妹卧在地上睡着了,不知为什么,作者独自起身悄悄穿过走廊和后院,走进那一向被他拒绝的空屋。
“脚一踏入,那是怎样一个异样宁静的空间啊。“
“宁静”,这是作者再次踏入这个禁地的感受,我还记得他在第一次进入空屋时的描绘出的是“死寂”,在这个儿时恐惧、后来压恶的地方,他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
“我先在屋中央,月光射入的银白照眼的一块地上蹲下来,瞅着一片片清晰而如墨的梧桐叶影;四周,透过黑色透明的空气,书架家具一件件蒙蒙地显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屋中这些陌生的、无生命、本来被我看做是无情无义的死东西,此刻对我反而都是这世上独有的无伤害和保护的了。”
银白的月亮光,如墨的梧桐叶影,蒙蒙胧胧的家具,这些原来被用来刻画恐怖气氛的形象,竟让作者感到安全,安宁。
因为是平日里大家心中恐怖的所在,它才得已幸免,才成为作者现在身体和心灵的庇护所。
往日温馨的家,不安全。
几十年的老邻居,不安全。
这活了十几年的人世间,不安全。
一切有关的都不安全、一切无关的才最安全。
“隐隐约约,黑糊糊的墙上,我那疯了并死了的堂兄正冷冷地瞅着我;镜框可能被抄家的人打歪,堂兄的脸也歪着,更添一种活生生的神情,我丝毫不怕,却很想他能像鬼那样走下来,和我说话。我紧紧盯着他,等他,盼他的鬼魂出现……不知不觉进入一种从未经验过的境界。”
人太可怕,鬼.魂反而变得亲切,能驱散现实压在作者心上非常具体的恐怖。在这个往日绝不肯涉足的地方,作者感到了安慰、逃脱与超然。
“ 整整一夜,我享受着这空屋。”
享受!
至此,空屋的故事全部讲完了。我放下手机茫然地在屋子里走动,巨大的情感冲击让我无法思考,我甚至庆幸自己是在中午看的这篇小说,五月暖阳,天空晴响,还是忍不住走到阳台上,站在阳光下,让发冷的身体恢复一些热度。
一瞬间,我看懂了作者的精心布局,也明白前面的铺垫有何用意,但此刻无心去分析大师的写作功力深厚、结构精妙。
我只想说:“庆幸,我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
愿我们永远不再犯那样的错误,这也是文学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教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