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碎银般的斑驳洒落在摊开的书页上,空气中隐隐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静静的坐在书桌前,脑海中不由得浮现,第一次接到“共享悦读”领读任务时的模样:紧紧攥着选好的书,指尖似乎在微微发抖,脑子里反复盘旋着“我该怎么拟写导读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场呢”“会有人喜欢吗”,整个人蒙蒙的,像被按了暂停键,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就在我茫然不知所措时,“叮”的一声响,把我从迷茫中唤醒了,打开手机,看到爱敏老师给我发来一段话:“月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不用紧张,也不用追求完美,按照你自己的思路来就可以了,我相信你。”
爱敏老师的话像一束光,悄然间驱散了我内心的迷茫。原本慌乱的我似乎一下子打开了灵感之门,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慢慢梳理出想要分享的脉络,杂乱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第一次领读的场景,至今仍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虽然准备充分,但到底缺少经验,原本准备好的互动环节,也因为冷清的气氛而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结束后,我有些失落,但我并不气馁,我知道我的表现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至少我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至少我战胜了自己,如果有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只为圆自己的领读梦。
第二次领读,我提前两个月研读书籍,做好圈点批注。与同事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串联作者的观点。同时向前辈请教,如何调动领读时的气氛。为了让领读更切合实际,我还专门在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认真分析、总结调查结果。我绞尽脑汁找到一个短视频,既能引出所领读的话题,又能吸引参与者的眼球。这次领读,可谓做足了准备。
或许是积累些许经验,或许是准备充足给了我底气,分享当天,我没有之前的紧张,反而多了几分期待。当我完成分享后,看到评论区里弹出“这个短视频找的合适啊”“问卷调查都用上了,这是真的在做教育,值得学习”的留言时。我忽然觉得领读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场和同频共振之人的隔空对话。那种被认可的喜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多。
在工作室“共享悦读”的过程中,那些手足无措的瞬间,如今已悄然变成我成长的勋章,记录着我的成长痕迹。我在一次次领读中、参与中,学会了如何清晰表达观点,更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意义。爱敏老师的引领,前辈们的指导,如同缕缕书香,浸润着我的成长时光。
我渐渐明白,“共享悦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读一本书,分享一次观点。它更像一个成长的舞台,让我穿越荆棘,战胜自我,遇见更加从容、自信的自己。而工作室里的那些书香时光,也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我,让我稳稳的向下扎根,拔节成长,永远保持对阅读和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