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参加工作室“共享悦读”那些事

文  梁树丽

我的日更奖杯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参加张爱敏名班主任工作室每个月的“共享悦读”那些事。

“共享悦读”这个名字是张爱敏老师提出来的,她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热爱阅读,都能在阅读的路上收获一路欢喜,一路芳华,用喜悦之心去追求,用热爱之情去行走,去持久之力去成长。

跟着张爱敏老师我总是有满满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虽然我是一个笨学生,但是爱敏老师却给了我足够的爱和正向确认,她总是在我犹豫的时候给我一个助力,在我退缩的时候,给我一种力量,在我骄傲的时候,又给我新的挑战,正是有了她一路的陪伴和正向确认,我才能在成长的路上有了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

很长时间,在阅读的路上我一直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但加入张爱敏老师的工作室之后,我发现阅读不再是我孤单的行走,而是一种集体的、共享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实践。在工作室的这片沃土,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同行者和热爱者,我们通过每个月的共读,不仅拓宽了知识的边界,更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了个人的专业成长与蜕变。

而我,就是在“共享悦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与它之间有很多的事,而这所有的事都和我的成长有关。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那些事

每个人的成长大多都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我也不例外。最初加入工作室共读群的时候,我的读书也只是停留在工作室布置“完成任务”的层面,我对工作室的读书任务缺乏主动性,我只会选择我喜欢的书,而对于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或者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拒绝的,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我对工作室的读书任务都是一种被动行走的状态。

张爱敏老师为了提高大家读书的积极性,让真实的阅读真正发生,她在工作室发起了“共享悦读”活动,她安排工作室成员每三个人一起组(一个领读,两个跟读)来共同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进行读书分享,她这样安排不仅赋予了每个老师责任也极大提高了大家的阅读积极性。与此同时,工作室公众号上会及时总结我们每次的读书任务,我们每次读完一本书之后也会用文字记录反思,这种行走不仅给了我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实现了从“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的蜕变,而我自己也从最初的可爱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承担者,我每年都会积极参与,每学期都会完成一次读书分享。 “共享悦读”已经成为了我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思想源泉。

二、从反思到实践那些事

共读不仅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教学实践,在共读的过程中,我们把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在阅读中反思,在文字中行走,在思考中变,我们用一颗开放和阳光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追求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践行“知行合一”的读书理念,我们把书中的观点和优秀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我们又在课堂中再次反思,再次修正。跟着工作室团队行走的这6年,我坚持每天简更,到目前已经积累文章2240篇,因为文字,我读懂了教育;因为文字,我更愿意与强者为伍;因为文字,我也读懂了自己,不再内耗。

三、从个体到共同体那些事

共读已经成为工作室文化的一部分,在工作室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大家在阅读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彼此赋能。当然在共读的过程中,我也从一个最初的个体成长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我们有了自己的老梁读书会。

老梁读书会从最初的每月一本书共读,到现在的每个月两本书的分享,数字的增加证明了大家对读书的更加热爱,我们读书分享的书目也变得越来越宽泛,从家庭教育到心灵成长,从人文历史到健康生活等等,读书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读书也提升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我们的读书数量也随着共同体的行走变得越来越多,大量的输入给了我们更好的输出,我们便有了更多的读书分享,我们用阅读点亮生活,用自身行走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一起热爱。

四、从学习者到引领者那些事

共读为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通过共读,我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素养,还逐渐从“学习者”转变成了“引领者”,我们很多老师找到了“读写思行研”的专业成长捷径,很多老师开始撰写教学论文或开展课题研究;更多的老师在读书分享中脱颖而出,从工作室分享到至善学院分享,再到更高的平台去做讲座分享,他们已经成长为工作室的骨干力量,从学习者变成了引领者,我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开始走得更远、更稳。

工作室 “共享悦读”的事还有很多,而所有的事都围绕着“成长”这个关键词,“共享悦读”正在照亮每一位教师前行的道路,也必将照亮未来教育的方向。

感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