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悦读《陶行知教育名篇》
张爱敏
导读题:
1.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品质与能力?
2.陶行知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可现在孩子作业多、考试压力大,如何在忙学习的时候培养创造力?
3.分享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教育箴言和感想。
【我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穿越时空,在“内卷”、“应试”、“创新焦虑”的今天,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以及对教师、学生、创造力的深刻洞见,为我们反思和改善当下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引。
导读一: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品质与能力?
陶行知心中的优秀教师,绝非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具备完整生命气象的知行合一的“大先生”。
01怀揣“爱满天下”的仁心,是教师品质的基石即对教育事业本身的热爱,对学生无差别的、深沉的爱(尤其关注平民、乡村儿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在强调绩效、分数的当下,这份纯粹的爱是抵御职业倦怠、坚守教育初心的力量源泉。它要求教师超越功利,真正看见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02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就是要不计个人得失,甘于清贫,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尤其在艰苦环境中(如他创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这种精神尤为可贵。
这提醒我们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本质。优秀教师的价值在于点燃心灵、塑造人格,而非追求物质回报。
03拥有“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智慧,教师不仅是“教者”,更是“学者”和“做者”。
一是“在做上教”,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是“在做上学”,即教师自身要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反思、成长。
同时,“以教人者教己”,教导学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这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颠覆。优秀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实践探索者和反思研究者。课堂不是唯一的阵地,真实的生活和社会才是更广阔的课堂。
04拥有创新与开拓精神。即“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适合国情、适合学生的教育新方法和新路径(如“小先生制”)。
敢于到教育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需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改革勇气。陶行知先生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者。
0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终身学习态度。 对知识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持续学习是教师保持专业活力的唯一途径。“诲人不倦”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投入。
陶行知心中的优秀教师,是集仁爱之心、奉献精神、实践智慧、创新勇气、学习态度于一体的“真人”。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社会改造的参与者。这为我们今天思考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建设提供了极高的标杆。
导读二:陶行知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可现在孩子作业多、考试压力大,如何在忙学习的时候培养创造力?
陶行知坚信“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与当下孩子被作业和考试挤压得喘不过气的现实形成了尖锐对比。如何在“内卷”中守护与激发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他的思想理念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01“六大解放”是基础。
陶老强调教育的核心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如解放儿童的头脑,教师/家长需有意识地为孩子留白,减少机械重复作业,保障自由探索、发呆、玩耍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5-30分钟不受干扰的“创意时间”。
如解放儿童的双手,鼓励孩子走出教室和书桌,接触大自然、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安全、宽松、支持探索的物理和心理环境。
如鼓励质疑、提问、表达不同观点(即使幼稚或不成熟)。课堂和家庭讨论中,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你怎么想?”“还有别的可能吗?”。
再如解放双手/眼睛,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手工、实验、种植、家务等),鼓励细致观察生活细节。
02 “教学做合一”是方法。
教学做合一,即在真实的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中学习,是激发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如项目式学习 (PBL),将学习内容融入需要动手、动脑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哪怕是小问题)。例如,学习数学时设计一个测量家庭用水量的项目。
如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孩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这本身就是创造过程。
再如利用生活场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规划一次家庭短途旅行、修理小物件)都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并提出解决方案。
03“小先生制”蕴含的“创造即分享”。
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向他人教授的过程,是梳理、深化、甚至创新自己理解的过程。
如鼓励孩子向同伴、家人复述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发现或作品(如讲一个自己编的故事、展示一个小发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输出。
04转变评价观念是关键。
创造力往往在“试错”中产生。过度强调分数和唯一正确答案,会扼杀冒险精神和奇思妙想。
如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思考、尝试、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的对错。
再如鼓励“有价值的失败”,引导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
另外,实施多元化评价。肯定孩子不同的想法、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综上所述,在“忙学习”的压力下培养创造力,并非要完全抛弃学业,而是要转变学习方式和评价导向。核心在于通过解放、实践、分享和包容,将创造力培养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而不是将其视为额外的负担。陶行知的思想启示我们,创造力的土壤是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养分是动手实践和真实问题解决,阳光是鼓励探索和接纳试错的氛围。
导读三:分享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教育箴言和感想。
01我最喜欢的箴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02我的感悟
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句话道破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追求真理、具有健全人格、表里如一的“真人”。这比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都更为根本。
“教人求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是求真的典范。要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传授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弄虚作假。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求真、共同成长为“真人”的旅程。
“学做真人”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有责任担当、有独立人格。在充满诱惑和复杂信息的时代,坚守“真人”的本色尤为珍贵。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浮躁、功利、形式主义甚至学术不端等现象,恰恰是背离了“求真”和“做真人”的根本。重读此箴言,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
作为教师,我时刻以此箴言自省:我的教学/学习是否在引导学生/自己追求真理?我的言行是否真诚一致?我是否在努力成为一个更真实的“人”?它激励我在教育路上,永葆赤诚之心。
亲爱的小伙伴们,陶行知的思想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可以指导我们日常教育实践的明灯。本次共读,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革新。
请继续反思自己: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哪些体现了陶行知的思想?哪些背离了?我的“爱”够纯粹吗?我的“教”与“做”结合了吗?我为孩子/学生创造“解放”和“创造”的空间了吗?
请各位马上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尝试减少一项机械作业,设计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小活动,多给孩子一点自由时间,更真诚地倾听孩子的一个“为什么”,或者更勇敢地表达一句真诚的鼓励。
期待在本次共读会上,听到大家结合自身实践(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习者身份)的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如何在当下更好地传承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让教育真正回归“培养真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