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理解并接受黄帝内针这个针法,相信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个看似黄婆卖瓜的过程,其实是让患者打开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
这不只是解决一个信任问题,重要的是让患者摆脱原来的桎梏和固有的定势。只有患者自己愿意走出来了,外人才能帮得上忙。
让患者陈述病情,跟患者确认患处,令患者感受症状变化,这些看起来普通平常的细节,是引导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患处、汇聚到症上,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滞留在臆想、担忧和苦痛中。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让患者把流落在外的心神聚拢起来。
问诊用针的过程,更像是两个人在一起探讨工艺流程,让思想在碰撞中渐渐合流。这一刻,已不再是医者一个人的事,而是医患双方齐心合力的共同劳动。
对怕针的患者多加引导,也是避免因为恐惧形成抗力。本来是医患双方的同舟共济,如果变成医患之间互相拔河,最终的效果必然是大相径庭。
留针期间,除了一些腰腿颈肩痛的患者,要求不时活动一下患处外,一般要求患者在一边静静感受和体会身体的变化。
怎么感受?不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就是做个观察员。身体有何变化,不要去猜想是在变好还是变坏;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也不要去跟着高兴或担忧。
好也是那样,坏也是那样,心里知道就好,一切变化或者没有变化,都是那一刻正在发生或者是应该发生的,要做的是心中洞然、顺其自然。
细看导引的过程,从刚开始的信、到关注患处的症、到感受自己身心的变化,其实是把患者一步步带出了原先相对闭锁的状态,带回了本应属于患者的大同世界。
初期是医者主动导引,医者为动,患者为静,医患之间一阳一阴,导引就相当于以阳引阴。
医患双方形成互信的过程,类似于阴阳交感化生的过程。医患双方契合度越高,阴阳和合的状态也就越好。
黄帝内针为何如此看重导引这个方法,其实正是《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一立论的深度体现。
这样来理解的话,让患者感受和体会自己身心,或者说患者自我导引就更为重要。医者沿着症这个路标,通过针这个形式,像护送红军伤员一样,把患者安全送到革命根据地,接下来就是大后方的事了。
《黄帝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患者闭目养神,其实就是让患者精神向内;要求患者做观察员,不做运动员、裁判员,就是让患者抱住一个守字,心不要再乱跑。
内守干嘛呢?总得有一个落脚处啊!这个落脚就一个字,感。
前面讲医者主动导引,那是医患双方的交感;这里讲患者自我导引,也就是患者身心以及跟天地之间的交感。
《黄帝内针》在讲导引时,曾引用《系辞》里的一句话,“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之意,就是让患者不要再去扰动自己的清静之心;
感而遂通,就是让患者静静感知身心乃至万事万物,以感调和阴阳、通达中道。
阴阳自和了,病症相应也自愈了。黄帝内针之内之深意,这里又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体现。
学会黄帝内针后,能够治好一些病症不要沾沾自喜,治不好也不要垂头丧气。有缘治好一些疑难杂症,被患者谢称“神医”时,尤不能昂头戴面、傲然自许,真正的医生或许是患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