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看见每一种成长

最初面对学生成绩分化,我凭着一股"蛮劲"行事。听说分层作业有效,便连夜将习题册拆分成"基础版""提升版""挑战版",次日便推行。然而两周后,后进生拿到基础版时眼神躲闪,优等生做挑战版时敷衍应付,这份苦心反而成了新的隔阂。

为拔高优等生,我每天放学后留他们做专项练习,却发现他们开始找借口溜走,"特殊对待"的标签也让他们疏远了同学。更挫败的是班会课,我苦口婆心讲纪律、谈习惯,转头就见有人在草稿纸上画小人——那些道理如投入湖面的石子,只泛起一点涟漪便消失无踪。

直到批改周记时,一段话让我猛然醒悟:"老师,我不是不想好好写作业,是那些题目真的看不懂。您留的分层作业,我知道是最简单的,可同学看到会笑我。"我才明白,所有"用力"的措施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我只盯着"差距"本身,却忽略了差距背后的心理隔阂与真实需求。于是,我开始尝试换一种思路:

一、用"隐形分层"代替刻意分组

我不再给作业贴标签,而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模式,告诉学生"必做题是底线,选做题是甜点,根据自己的胃口选择"。比如语文课,必做题是默写古诗,选做题可以是给古诗配画、改编成小故事或分析诗人情感。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后进生主动挑战了配画题,有个平时沉默的男孩,画的《静夜思》插图里,月亮被画成了妈妈的笑脸,让我看到了他未曾显露的细腻。我还在教室角落放了"问题收集箱",让学生把不会的题目写下来,每天抽10分钟集中讲解,既保护了后进生的面子,又精准解决了共性问题。

二、让课堂成为"人人有角色"的舞台

我不再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设计了"分层提问+角色轮换"规则:基础题用"击鼓传花"随机点人,确保每个学生都必须思考;稍难题让学生"同桌互讲",优等生在讲解中巩固思路,后进生在倾听中找到卡点;拓展题则采用"小组竞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完成,比如让擅长计算的学生负责数据整理,文笔好的学生撰写结论报告。有次讲说明文,我让小组合作介绍校园植物,平时总走神的小昊,因为负责拍摄植物照片,竟成了组里最积极的人——原来不是他不想参与,而是没人给他适合的角色。

三、用"小步子跟进"培养习惯

我不再在班会上空谈"要按时交作业",而是给每个经常拖沓的学生建了"进步档案"。小宇以前总拖欠作业,我和他约定:"这周先做到两天按时交,做到了就奖励你当一次'作业组长'。"当他真的拿着红笔检查同学作业时,眼里的光芒让我记忆犹新。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在他们桌上放了"专注计时器",从10分钟开始,每进步3分钟就贴一颗星星,攒够星星能兑换"和老师共进午餐"的机会。这些具体到分钟、次数的小目标,比抽象的道理更有力量。

四、让评价成为"看见成长"的镜子

我把墙上的"成绩排行榜"换成了"成长树",每个学生都有一片叶子,用不同颜色标注进步:基础题正确率提高了,画一片绿叶;主动帮同学讲题了,画一片红叶;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了,画一片黄页。期末考试后,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两句话评语,一句说进步,一句提建议,没有排名,却让大家都读懂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有个后进生在周记里写道:"老师,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也能给班级添彩。"

如今再看班级,那条"断层线"依然存在,但不再那么刺眼。因为我渐渐明白,教育不是强行把不同速度的奔跑者拉到同一条起跑线,而是为每个奔跑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分化,本质上是每个生命独特性的体现。作为教师,我们不必苛求消除差异,只需用心搭建桥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敢迈出第一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细微处,种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静待它们慢慢生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