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他在其著作中多次表达过自己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对社会主义苏联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他也获得过一些比较高的荣誉,比如两次获得“列宁勋章”,还获得过“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的称号。
尽管泰戈尔有诗曰:“鸟翼系上黄金,便再也飞不起来了。”但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例外,众多的荣誉没有成为他继续探索前行的羁绊。
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曾经当面问过苏霍姆林斯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您认为您父亲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当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
把“人性”引入苏维埃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苏维埃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教育的最杰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观点和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
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革新精神,经常与上级的文件指示不合拍。
例如,他在实际工作中深感研究儿童是搞好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因此公开指出,苏共中央1932年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头的地方,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
又如,在1955年以前,苏联学校完全取消了劳动课,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因素。他又眼见越来越多的中学毕业生不能升人大学的事实,因此坚持进行劳动教育。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从1947年起就给毕业生授予职业证书。可是,赫鲁晓夫在1958年大搞生产教学,劳动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这时他又第一个出来反对这种过头的做法。
因此,苏联就有人称赞他有一种实事求是、敢于“逆潮流而进”的精神。注意,这些主张和做法也许在今天看来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都是很超前的,用现在时髦的术语,叫“教育创新”,或者干脆可以说是“素质教育”。
他说:“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点上堪称典范马卡连科也是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马卡连科十分崇敬,也继承了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因此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称马卡连柯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尽管如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绝不迷信马卡连科,而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马卡连科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集体是目的”的观点提出了直率而尖锐的批评。
针对马卡连科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把教育当作“教育的第一目的”把人看作是“螺丝钉”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一文中提出:如果把集体作为目的,那么教育一开始就是残缺的教育,教育者就只会关注集体,关注其组织结构及内部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即关注积极分子的培养,关注怎么善于领导、怎么教会服从。此时,教育者就可能把每个活生生的学生及其精神需求置于视野之外,就往往会忘记真正的教育真谛:教育的目的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个性。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苏联舆论一律高压的环境下,苏霍姆林斯基“居然”还特别提倡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品质。他指出,教条主义只会添乱,这不仅在培养一般教师的理论思维方面,尤其是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在教条主义基础上,不可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教师。……不管某种教育思想如何睿智……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教师的创造环境--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心灵,因而绝不可能用别人的思想去考察我们如此精细和灵敏的劳动对象。……这正如不能让别人的女人给你生孩子一样。你亲自从痛苦中提炼出来的思想,才会是最珍贵的。我千百次地确认:绝对如此。
连自己尊敬的导师马卡连科,苏霍姆林斯基都敢于公开批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质疑和批评的了。
这就是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苏霍姆林斯基。
正是因为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为了践行和捍卫自己认定的教育真理,苏霍姆林斯基不畏权势,不怕围攻。
苏霍姆林斯卡娅告诉我,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就不符合当时苏联教育理论界的潮流和教育行政的口味;对于上级的错误指令,他从来都是拒绝执行。他主张对教育对象应该研究,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与研究,主张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呼吁重视儿童与大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些正确的主张被指责为“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不谋而合”。
但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屈服。1957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后,对理论界那种“理论脱离实际,装腔作势吓唬人”的不良倾向没有表示丝毫的妥协,决不像有些人那样奉承拍马屁,做表面文章。面对错误的指责和各种压力,他毫不动摇,继续自己的教育探索。到了20世纪 60年代,他已经很少去莫斯科参加苏联教育科学院的会议了。表面上看,苏霍姆林斯基获得了不少荣誉,但实际上,在他生前,他的许多著作都没有能得到出版。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还是通过特殊渠道在德国出版的,结果在党内遭到严厉责难。
很多年前,李镇西老师当面问过卡娅:“苏霍姆林斯基过早去世的原因是什么?”卡娅回答道:“他从小就多病,后来在战争中又受了伤,身上一直有弹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方面的,就是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莫斯科官方给他以压力,一直批判他,批判他的所谓'人性论’,还说他没有理论,只是实践。我父亲生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公正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品德、操守及富有创造的智慧上,他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于生命自身、对于社会、对于历史都更有价值的生命个体。一个人如果把生命重心放在这样的追求之上,那么,即便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受了委屈、挫折,生命的重心也不会旁落,都不会感到生命失重。在历史当中,苏霍姆林斯基是大家公认的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