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读后感
2009年,我第一次系统地读李镇西老师的书籍,读《爱心与教育》,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和《做最好的班主任》,我一次次地被李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
如今,再次捧起《爱心与教育》这本书阅读,李老师那些真实而又鲜活的案例再一次展现在眼前,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万同、程桦、宁玮、王桐等也再次映入眼帘,我的思绪似乎随着李老师的笔端飞到了久远的年代。
同时,我觉得,这本书厚了很多,又慢慢变薄了。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这些年阅读书目的增多,阅读面的增宽,不自觉就读出了书中蕴含着的很多育人理论,也逐渐丰厚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之路。
如今,在工作室共读活动中,我带着导读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分享读书感悟如下:
问题1. 爱心,在教育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结合李镇西的教育经历,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很多高频词,诸如“人道主义情怀”、“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集体舆论”以及“心理教育”等等。
所有这些词,如果没有爱心做支撑,是根本不可能被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因此,爱心,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遍遍地翻看着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我发现了李老师成功的秘诀:
(1)书,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李老师1982年参加工作,他首先用读书来充盈自己的心灵。从他引用的经典句子来看,他主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建议》等,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以及陶行知的《陶行知论教育》等。
无疑,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说,陶行知是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而李镇西则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践行者。
因为喜欢读书,所以他常常给学生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来丰富学生的头脑。他给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万岁》、《爱的教育》、《烈火金刚》和《红岩》等。通过这些书,培养一个个正直而又充满热爱之心的孩子们。
他还让部分学生抄写书籍,比如让后进生万同抄写《烈火金刚》,让他因为有事做而少犯错误。
80年代,李老师给学生的生日礼物多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而赠送不同内容的书。他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红楼梦》、《傅雷家书》、《通俗哲学》、《数学思维训练》等。
不可否认,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李老师的书香浸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在成都玉林中学高95级(1)班51名学生中,除一人读中专外,其余全部都考上了大学!这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奇迹!
(2)人,是教育者眼中最美的风景。
李老师认为,“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孩子,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目中有人。
李老师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因为目中有人,他的心里时时装着学生。他对学生的爱,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从对学生问候的回礼、嘘寒问暖、为学生过生日到邀约学生游玩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满怀爱心的教育者情怀。
(3)爱,是往返师生之间的双行道。
与众不同的是,李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爱,比起学生对他的感情,是在“还债”。爱,是双向的,如果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分角色地“泡”在一起,学生怎么会对老师有那么多的回报啊!
但是,李老师却把自己的种种付出,看作是为学生“当长工”,在“还债”。
问题2. 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措施,从李镇西的教育方法里,你有怎样的收获?
李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印象最深的是后进生转化和对优生的培养。
不管什么样的学生,李老师都以一颗研究的心去对待。他从后进生的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分析原因,然后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这种研究的态度值得我学习。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难对付的学生,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而没有深究,即使有时也了解到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李老师的集体评议、对手竞赛以及学生作文表扬的方法,值得尝试。
对于“优生”,李老师不只承认人们通常以为的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在他的字典里,“优生”应该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再提醒,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他没有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根据学生个性,走了一条艰巨而又复杂的教育之路。
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在这方面也有所觉醒,写了一篇《也谈“优生”培养》的文章,提醒自己对待学生坚持一视同仁并且注重方法。
问题3. 特殊学生特殊对待,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你有如何感想?
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采用集体舆论的方式,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一次次地检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我现在带的班级里,有一个老实本分的后进生,时不时地会被同学取笑,他们甚至把这位同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读了李老师对后进生的转化之后,我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然后采用逐个击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与之前不一样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培养一个正直的人。对此,我还写了一篇题为《我想让你成为那个振臂疾呼的人》。在那之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之间的那种关系发生了改变,班级的正能量也逐渐增强。
还有,李老师经常与不同的学生通过书信沟通。我呢,也曾经给学生写信,但这是单方面的,只有去,没有回,因此教育效果自然没有李老师的双向沟通好。这个周末,我就学着让学生通过书信的方式跟我交流。
李老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急着生气,而是理性分析和解决,他总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哪怕是班上最令人头疼的人和事,这让我感动。
问题4. 同样是教育叙事,李镇西老师的叙事方法,对我们自己有影响吗?你会做出一些调整或者改变吗?
从事二十多年班主任的我,也常常书写教育叙事,但是我与李老师最大的差别之一是:李老师的叙事不仅有针对性,而且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来完成。其实,同为教育者的我们,深知对于后进生来说,一次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跟进,就如李老师,在学生的不断反复中,找出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并把每次教育留痕。
李老师的叙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性和持久性。比如跟杨守丰、冯珉娟、闻春晓等人的书信往来,一直断断续续保持了很多年,他居然把这些年的书信都保留着并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分享,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实,很多时候的记录,也都是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小事,但正是这无数个小事,彰显了李老师对学生的爱。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虽然我也经常提醒自己,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有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表现出一种非专业人士的做法,有失身份。读完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要像李老师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童心、悲心、真心和信心的老师,永远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