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①不宿肉:从公家分回的祭肉(胙),不要留着过夜。
【翻译】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解读】
此章说明孔子不吃三日后的肉,一定要吃新鲜的。
以上几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处处坚持遵循“礼”,这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上,而且表现在日常衣着和饮食方面。他在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不相同,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礼制。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凡是有害于健康的食物他都不吃,这是重生的表现。
分享胙肉是当时很重要的礼仪和习俗。
【链接】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选择出去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
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出游的导火索就是鲁君没有给孔子分胙肉。鲁君祭祀完了以后竟然不给孔子分胙肉,孔子在家等了好几天,才决心出国。到了鲁国的边界,他又待了三天,想着万一鲁君再命人把胙肉送来,自己就不出国了,结果还是没有等到,孔子心灰意冷,开始周游列国 。
扩展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