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前,现如今,我们的下一代放学后的生活悄悄地消失了。孩子们直接从学校被运回了家,过程被极大简化,而与过程相伴随的独特体验也自然消失了。从表面上看,这是学生放学的交通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学生放学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放学后活动的日渐缺失。
一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缺失。放学不同于上学,是不受教师等成人制度化管控的生活状态,以自我探索为主,这种自我探索是孩子独立人格发育的重要起点。旧时放学路上的孩子“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没有成人盯梢,只有伙伴打闹,这种难得的自由恰恰是对正式教育的有益补充。缺乏这一点,孩子的成长是不完整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我们今天许多孩子过于乖巧,大多没有玩够,没有玩透,但在成年以后,有人仍然沉溺于儿童化游戏,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显然是对儿时自主探索缺失的补偿,其代价是非常高的。
二是学生社会学习的缺失。学生在校接受的多是正规的课本化知识教育,系统性有余,但现实性与生活性不足,因此,提供给孩子相对充裕的放学时间,就是为了弥补知识学习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社会与生活体验。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说,“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乃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其价值很难说会低于课本学习。今天,许多孩子明显在精神上“缺钙”,智商很高,情商很低,还有一批孩子抗挫折能力很差,经不起风霜,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究其根本就是深陷于单一书本,远离社会生活,是很可惜的。
放学活动的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有学校原因,也有家庭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从教育者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放学是孩子一日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健康和谐有意义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立足实际,挖掘多种资源,广泛联系家庭与社会,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教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