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成都的土地,站在杜甫草堂门前,我想起草堂的主人和那个文采飞扬的时代。中国的诗歌艺术发展到了唐代,无数诗人如星光一般,闪耀在大唐的诗意长河里。他们肆意飞扬,才华横溢,翰墨于纸上游走,热血在心中流淌,共谱了一曲万国来朝、兼容并包的大唐盛世。诗歌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顶峰,以致后人望而兴叹,从此无法超越这座高山。而站在这峰顶笑傲江湖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后人为李杜二人谁先谁后争论不休,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并肩,王孟田园,大唐的诗歌江湖是多么让人向往啊!
就唐代历史而言,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代也是舞乐盛世,杨贵妃一曲霓裳羽衣曲惊艳了多少时光,史传安禄山善跳胡旋舞,那个富贵风流、闲适安然的李三郎也精通羯鼓。可惜,太平年岁久了,英明的君王也逐渐昏聩。等到安禄山起兵范阳,史思明遥相应和,李三郎仓皇出京,马嵬坡缢杀了杨玉环,从此,夜雨闻铃,遥望长安,唐朝也由盛唐走向了中唐。安史之乱,改写了家国命运,百姓流离失所,官员也狼狈四散。唐玄宗入蜀之时,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彼时的杜甫,在潼关失守后,将妻儿安置在鄜州,独自北上投奔肃宗。途中杜甫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在肃宗朝为官,担任左拾遗的职位。公元759年末,杜甫来到成都,760年春,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建起了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断断续续住了四年时间,这四年,对于安史之乱中漂泊无定的杜甫而言,是一段难能可贵的安稳时光。在这段时光里,他留下了240余首诗篇,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等作品。在成都的日子,杜甫与朋友畅饮,欣赏浣花溪畔风景,看自在娇莺,恰恰声啼;看流连戏蝶,时时舞动。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即使在相对平稳的日子里,也没有忘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和百姓。761年八月,草堂被秋风吹落屋顶,诗人长夜难眠,心忧国家,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之心,尽在字里行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几百年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应了杜甫。漫漫长路,杜甫是不寂寞的,后来者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而在当时的成都,他的好友严武、高适也经常来草堂探望。严武是当时的成都府尹,他走后,诗人高适代成都府尹。高适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其豪迈情怀,一扫别离诗幽怨伤悲。有花有酒,有诗有友,我想,当杜甫回首这一段岁月时,心中也会充满温暖的。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高适在长安去世,同年四月,严武去世。好友的逝世,让杜甫伤悲不已。严武死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了倚靠。五月,他带着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就这样,杜甫结束了他的草堂生活。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宋代又重建,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如今的杜甫草堂是一座古典式园林结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身处其中,移步便是换景。我们来到茅屋景区,此处是依据杜诗中描写和明代格局而重建。一栋茅屋,一湾碧水,草木葳蕤,游人流连不止。我们徜徉在屋子内外,感受着田园气息,思绪仿佛也回到了那时的浣花溪边,杜甫与友人诗酒唱和,那一段温暖的岁月,不仅对诗人而言,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千载而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沉醉在这一段时光里,久久不愿离去。茅屋旁,碧水侧,有人在写生。他的笔在素描纸上勾勒着,一笔笔落下,茅屋在纸上成型,也在我的心上烙印。陶渊明的南山,王维的辋川,杜甫的草堂,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穿梭其中,接受洗礼,弥补内心的空缺。杜甫草堂的一处,立着一块巨石,石上刻着这样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杜甫的草堂。这是诗人冯至对杜甫草堂的评价。我站在巨石面前,久久凝视,咀嚼着这段话。
在杜甫入川的三十五年前,正是年轻的李白出川之时。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的秋天,也就是公元724年,年轻的李白踌躇满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蜀的舟行途中,他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去国之思,游子情怀,引得后人无数共鸣。而我,也只为了上峨眉,一睹峨眉的夜月,追思千年前那个有峨眉月的夜晚,那个后来成为诗仙的青年。出蜀时,李白24岁,当时的他大约没想到,此生竟再也没有踏上过蜀国的土地,只能在遥远的他乡写下无数思乡的诗歌,《峨眉山月歌》开启了他的思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