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41,5-1-4,滕文公章句1-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戊午日,十一月初四,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一.文公的父亲是滕定公。滕定公去世了。世子跟他的老师然友说:"当年,孟子曾跟我讲论过尧舜性善之道,大有启发,我常念在心上,不忘孟子之教。今天父亲不幸去世,这是人生中的巨大变故,不是一件小事,我不知道丧礼怎样举行才合于圣人之道。我想委托您前往孟子先生处,请他一一指教,然后行事,这样的话,可能可以避免出现错误办理不当。"
为什么用传话的方式咨询呢?不影响丧葬之事的操办吗?这是因为滕国和孟子居住的邹国,两地只有四十里地,就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大约大半天的路程。
然友到邹地问孟子。
孟子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已经很差了,教化被抛在一边,丧礼没人讲了,世子能为这事来问,说明他是有心人,好的很呀!作为子女,处在父母的丧事期间,他的哀痛如刀割肉的深切,根源于天性。对于送终之礼,不在形式,只要自己竭尽其心,这种事,既不是自己所能勉强的,也不是外人所能左右的,这是当事人自己所当尽心的。曾子曾说过:"父母健在时,左右就养,应当依礼侍奉;去世的时候,衣衾棺椁,应当依礼安葬;祭享的时候,焚香祭品,应当依礼祭祀。自始至终,礼无不尽,则心亦无不尽,这样可以称得上孝了。"这是曾子泛论作为子女的礼数,我曾依此学、照此行,学习过。至于诸侯的丧礼,我没学过。虽然我没学过诸侯之礼,但礼意有其大经大本而不变的原则,关于礼意方面的教诲,我曾听过。子女生下来之后,父母都是抱着养育的,过了三年,才能自己走路,免于父母之怀,所以,父母去世的丧期,也是三年。丧期期间,穿的必定是没有缝边儿的粗布衣服和裤子,吃的必定是或浓或稀的粥,这是丧礼。这是出于天理人心,不容已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贵无贱,在亲丧哀痛的人心天理前面,一律一样,没有分别。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历经近两千年,没有不是这样过来的时候。我听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世子如果想尽心意,也只要遵行此礼而已。
二.
师父正在欧洲诸国受邀讲学。今天在德国。
说到德国。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第三遍了。第三遍才能明白一点儿说的是啥,以及在说什么,为什么说和说的啥意思。奇妙的事出现了:弄明白哪怕一点点儿,都让人高兴得直拍大腿。这种高兴和听单田芳老师讲评书听得高兴了,是两回事。
师父说,你至少要把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弄明白了。我就照做。听课,看书,思考。迷惘,苦恼,喜悦。这些事自然在发生。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古典现代,科学人文,这些需要背吗?需要考试吗?不需要。自然而然地就经过那一站又一站,哪里需要背呢!
有人嫌慢。这么搞,你得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我想至少得九年吧。这已经是最短的时间了。
有人嫌无用。你这年纪,搞懂这些书有什么用啊?弄点儿实用的不是更好?我在想,很多人的潜台词是商学院的教材知识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这我就无语了。再者说了,你都没用过,你怎么知道有用没用呢?
师父欧洲诸国讲学。凭着什么呢?底气啊!你们的书我都读过。再问,人家请师父讲学又为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听一些没听过的新型奇特的东西吗?当然是为了听道。如果没有道,谁请呢!
有人奇怪,你怎么那么服你师父呢?这么说吧,一部《论语》,到现在还有人当成一句一句格言而已,说明简练到极致了,但它事实上却是中华民族2500年来无出其右的第一书,为什么?我曾说,如果没有孔子一生行迹为《论语》作为背书,《论语》啥都不是。同样的道理,这个世上70亿人,号称天下第一的大有人在,有几个人是在做的呢?学问是靠学分、成绩、职称论的吗?不是。学问是由人的人格作为背书,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空说无益,而且添乱,是害虫。
就象孟子教世子的。学问、孝、礼,都在人心上,在你的行为里,不需要到外面求学问,而是要在行上去体会。
师父只是问:"你用了吗?"
谁能回答?不用回答。每个人自己扪心自问。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