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从宋代开始一直是明星一般的存在,可前些年几乎被大家遗忘掉了,忘掉的不是这个物件,而是它的名字。先来看看他的样子:
其貌不扬的一个大黑碗,但你应该见过,只是摆在各种店里的时候,标签上一准儿写着:天目。
为什么会叫天目?嘴儿哥你不说是建盏吗?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说日本。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学的最全面甚至还把它发扬光大的一项就是茶道。
中国的茶道在唐宋时期最为盛行,只是有很大的不一样。唐代的茶道叫做煎茶道,就是把成团的茶叶拿到火上烤一下再用茶臼磨成粉,茶筛过滤大颗粒,滤出的茶叶用急须(文后有介绍,慢慢往下看)煮制,还要加姜啊,盐啊之类的调味,最后倒出来的调味茶拿来喝(反正感觉起来味道有点怪异,但那个时候经常把茶当药用,你就当祛湿消炎的药汤那么理解就行)。宋代就非常不一样,盛行抹茶道,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用来社交,修身的仪式或者游戏。比如那个时候就特别流行斗茶,大家聚到一起拿出各自的茶(也是茶粉),放入茶盏里注水,边倒水边拿茶筅搅打,茶汤会出现白色的茶花(也就是茶沫子),谁的茶花白,细腻并且保持的久,谁就能赢得比赛(你可以类比啤酒)。为了突出白色的茶花,当然用黑色的茶盏最好,建盏因为釉色黑亮,又胎体厚重(可以长时间保温),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名声大噪。
日本在唐宋茶道的基础之上开始学习和发展,在借鉴了唐代茶道文化后创立了以“小笠原流”为鼻祖的日本煎茶道,借鉴了宋代茶道文化后以“千利休”为鼻祖的日本抹茶道,并流传至今(现在日本最流行的还是抹茶道,嘴儿哥曾经多次去日本参加抹茶道茶会,问过多位茶道师有关煎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她们都摇头说不知道,甚至没听说过,我也很无语)。有了茶道自然离不开好的茶具,经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和尚带回的建盏成为了当时日本人追捧的神器,那些和尚只知道这是个好东西,中国人都用这个黑碗喝茶,但又不知道叫什么,因此干脆用当地的地名命名(他们当时是在浙江的天目山学习佛学,因此就把这种黑盏叫做“天目”)。
可怜的是近几十年,很多中国人开始崇尚日本的茶道文化,并且习惯性的用日本名字来称呼我们传统的器物。嘴儿哥这么多年坚持的就是这件事情,我们不论对错,但是要让更多的国人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知道一些必要的知识,否则一张口全是外国名却不知道原来是自家的玩意儿,才真是贻笑大方。(嘴儿哥曾多次跟日本的文化学者讲述中国文化,比如一个日本学者曾经非常虔诚的问我,“葫芦”在中国文化当中蕴含的意义,还很郑重的拿起笔在纸上把问题写下来。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在日本文字里,“葫芦”居然写作“瓢”,我当时就笑了,吐沫横飞的给他讲了两个小时的课,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学东西不能只学一半)
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咱们再说回建盏本身。它创烧很早,宋代达到鼎峰,由于宋代文人的喜爱和推崇,一次对很多品种赋予了诗情画意的解读。比如黑釉上挂黄色纹理的称为:兔毫盏,覆盖细小斑点的称为:油滴盏,出现大块彩色斑点的称为:鹧鸪斑,等等。我们来欣赏两个:
文人的表述总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是看了实物你会发现还是非常形象的。
另外,这种盏除了文人士大夫使用当时的皇帝也是非常喜爱,所以就会选拔工匠专门为皇家烧制建盏,这类盏的底部一般标有款式,最常使用的是两个:一个叫“供御”,一个叫“进盏”,欣赏一下:
其实有关建盏的故事还有很多,网上一搜五花八门,能够简单搜索到的嘴儿哥就不多唠叨了,挑了一些不常聊的内容,或者说是嘴儿哥自己搜藏这么多年亲身的感受。以后有机会咱们单独做一个主题来讲茶具,今天就先说这么多,有喜欢的话题欢迎交流。
还是那句话:传统要拿来清蒸,时尚必须去油炸,一碗苦涩的茶,一杯清甜的酒,我是白嘴儿,让我们一起玩着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