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元素”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素,旨在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即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元素涵盖广泛,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或常见类型:
1. 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拥护党的领导,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国家意识、国家安全观、国情教育。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如乡村振兴、科技强国、绿色发展等)的使命感。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学科体现举例:在道法课中讲民族英雄,在科学课中讲大国重器背后的自主创新,在劳动课中讲粮食安全,在实践课中讲国土安全与资源保护。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学科体现举例:在道法课中讲法治精神(法治),在劳动课讲职业道德(敬业、诚信),在文学课中赏析体现真善美的作品(友善、文明)。
3.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担当教育。
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品质、生命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
学科体现举例:在体育课中讲体育精神(拼搏、团结、规则意识),在艺术课中讲审美与情操陶冶。
4. 法治意识与公民素养:
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规则意识、契约精神。
公民社会责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学科体现举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讲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法治意识),在道法课中讲公民参与(社会责任)。
5. 文化自信与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革命文化的弘扬(红色基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
尊重文化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的意识。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素养。
学科体现举例:在语文课中讲古典文学精髓(文化传承),在劳动课中讲六堡茶(文化自信),在科学课中讲中国科技贡献(文化自信),在英语课中讲跨文化交流(尊重包容)。
6.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
尊重科学、崇尚真理的态度。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学科体现举例:在科学课中讲科学发现的过程(求真、质疑),在实验课中强调严谨操作(求实),在手工课中鼓励探索(创新),在劳动课程的炒茶课中强调细节完美(工匠精神)。
选择与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原则:
自然融入: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点、案例或情境,避免生硬嫁接、“两张皮”。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契合点。
精准滴灌:根据课程性质、专业特点、学生学情,选择最契合、最有价值的思政元素,并非越多越好。
潜移默化:注重通过启发引导、案例剖析、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时代特征:关注国家发展大势、社会热点、科技前沿,融入具有时代感的思政元素。
总结来说,思政元素是丰富的、多维度的。在实践中,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所授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内在育人价值,有意识地、巧妙地融入以上一个或多个维度的元素,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