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因为在教室里给孩子们批改试卷,下来打饭比较晚。在校园里碰见了学校的一位领导,她亦是一个热情可亲的姐姐,我平时顺口叫她“姐”。
她看起来比较生气,迎面而来对我说:“我刚才看到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在校园里吃饭,我叫她别在这里吃饭,她却问我'为什么'?”“我说,不为什么,这是学校的规定。你说这学生,胆子多大,还敢问为什么?”
我终于明白了“姐”生气的原因,笑了笑,对她说:“这孩子可能是真是不知道这个规定,所以才会这样问,你也不要生气了!”“人家是一本正经地问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真是胆大。”她余怒未消。我劝慰的话显得好像很苍白,我知道时间会让她平复情绪,再说她那么大度的一个人,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一件小事罢了。
“她可能是新转来的,我对她没有印象,六年级的这届学生,我是从一年级把他们带上去的!”她接着说。
“那她可能真的是不知道了,所以不用生气,她只不过是想问问而已。六年级的孩子有主见,有想法,这很正常。”我笑着说。
我在想,这孩子是在挑战领导的权威吗?虽然我无法知道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允许她问“为什么”,并会耐心跟他解释为什么。
换句话来说,我很欣赏孩子的“为什么?”有时候,不光是孩子们,就是我们自己,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做一件事情,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必须得这样做?或者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是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们怎么做,心里有疑问也不敢去问,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看似和别人一样的不错的习惯,但是这是一个“假习惯”,或者说是一个“死板”的习惯,不会变通,不会延展,只是模仿,照做而已。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主见,会质疑“为什么”?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有些事情让孩子知道了为什么,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他们就可能长期的坚持做下去,不管周围有没有人监督,做正确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会成为动力。比如,让一个平时习惯不好的孩子好好学习,能跟他口头谈话“要努力学习”无数遍都没有用。但是,很可能在某一次跟他谈心的契机会成为他改变行为的一个突破口。当他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时,当他获得了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时,他可能愿意去尝试。
这就是,只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区别。我们成人不也是这样吗?我在想,我们做一件事情有时候靠的不一定是制度,不一定是规则,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本身的真正的认知,对规则背后真正的理解。拿交通规则这一件事来说,任何人都知道交通规则,但是有的人就是想钻空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违反,如果能侥幸逃避惩罚,那就再好不过了;可是有的行人,宁愿在没有人车的情况下,站在那里安静的等上40秒的红灯,他不是不能违,反而是不想违反而已,因为他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个红灯?那就是给自己方便的同时,也要给别人方便,都方便了,路才会通。
想一想,我们经常说要培养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主见,在班里别的孩子说什么,他就随口附和,别人打架的时候他起哄,别人上课说答案是a,他就不思考,也随口说是a。这样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培养的理想学生,就是一个机器,将来长大走到社会上,这种思维,这种性格,不利于他的工作和生活。
作为父母,我们也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太乖”,太顺从,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现在想想,非常的庆幸,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是成功的,我们培养的孩子部分还是有主见的、有思维能力的。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