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19日,本人参加了江苏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会课评比活动中的初中语文组评委工作,连续两天听课13节(各大市选派一名代表参赛)。一边听课一边思考,对当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这次评课的主题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必须运用信息技术,二是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三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从语文会课情况来看,优秀者的比重较多,但也明显存在着无效运用和无理运用的现象,反映出当今课堂在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文本教学的时候,到底是通过画面的生动形象来揭示文本内容还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深刻思维能力来理解文本语言,这是一个语文教学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赛课的现状来看,一些课较好地运用了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带领学生直接在专题学习平台上进行读书分析。扬州的倪老师就在《叶》的专题学习中制作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专题学习平台,有叶之风韵、叶之境语、阅读延伸、简单赏析、拓展联想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展开教学,在赏心悦目的图景之中进行赏析和表达,在网络搜索的同时扩大见闻增长才智,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主流,也在更大的空间中让学生接触到与文本相关的学习内容。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由于大容量和大空间的介入,原本的文本学习时间受到限制,无法展开和深入到文本的细部去体会和回味。即使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叶》的专题学习的空间,也同样失却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也许这样的课,用在专题学习上还算说得过去,可是,有些课就明显是为技术而技术,漂亮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动画、故事、场景等等,到底与文本之间有着多少联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多大的帮助,能不能增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一首歌曲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理解吗。我们发现,有些画面确实感人肺腑,可是,回到文本之中的时候,学生就理解不上来,这是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正视的现实。设想,如果没有了这些所谓的技术支持,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仍然可以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如果这样的话,技术支持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反过来,如果有了这些技术支持,语文课堂不仅丰富多彩了,而且更能促进语文学习和提高语文效率了,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语文课上的信息技术,不单需要的是丰富性,更需要的是深刻性。不是为技术而技术,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一旦要真技术了,很多语文教师就没有真正去考虑实用和有效的因素,视觉听觉是漂亮了,形式手段是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效益却停止了,甚至因为旁逸斜出而弱化了。所谓深刻,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因为这些技术的加入而显得更加有利于开展文本理解、人本对话、情感体验、自主发展,尤其在语文思维能力上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一般来说,表现在人机互动方面更形象生动和更活泼灵活,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帮助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性。
其次,既然是语文课,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地运用,首先要看有没有上出“语文味”。这是一个评判的前提,是不容置辩的一个标准。什么是“语文味”,很多专家有过许多种解释,一个最基本的解释是,要有语言文字的味道,要从文本语言中求得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味”的教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去寻求一种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毕竟,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民族的内容浩如烟海,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很难着手实施语文的教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中去涵咏读解,从而获取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语言文字中感悟身受,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这次会课中,苏州干老师的一堂《甜甜的泥土》听来十分的感人。老师在课堂上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和重点章节,逐层深入地让学生体会王小亮母子之间的心理活动,通过“读—品—议—悟—赏”几个教学步骤,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感恩。教学进程中,老师恰到好处地利用自己的博客来为教学服务,课前在博客上出示了预习题,课中调看博客上的预习题的回复,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来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同时链接阅读《为母亲跳支舞》,课后要求学生继续把生活中的感恩细节发表在博客上的评论框里。我在打开干老师的博客后发现,许多学生在这一堂课后很感动,有的学生在链接阅读《为母亲跳支舞》后留言道:“不一样的母亲会给予我们不同的爱,有慈爱,有严爱,有逆爱……但是这些爱都是每个母亲对我们的付出,我们竟然接受了在我们长大,妈妈老后我我们也应该把母亲给予我们双倍的爱来回报她们。希望老师再来无锡玩!”老师也回复道:“母爱是我们从小都会感受到的也是很难察觉到的……长大后,让我们尽自己的所力来回报这一份浓浓的母爱……虽然很难像母亲一样,但是那是我们的一份孝心。老师我们下星期可能去苏州喔。”可见,老师不仅在充分利用网络为语文学习做出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结合课文阅读进行阅读的延伸和消化。尤其是,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通过教师范读、反复朗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来挖掘语言之中的深刻意味,结束教学时,出示了一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在老师的深情朗读声里升华感恩的情怀。这是一堂好课,好就好在,所有的技术都是在为语文教学服务,整堂课始终没有脱离了语文的本质内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语文教学的种种方法来解读文本,教师十分地投入,很深情,很感人,学生和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受到了感染。
不可否认,让听课者感动的语文课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位教师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其中放映了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的一个片段,我和学生们一起都被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所感动,都流出了滚烫的眼泪。无疑,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成功了,有时候,语文就是要用眼泪来美容。可是,相应的文本阅读却没有这一种彻心彻腑的感动,分析较为浅显不深入,明显地就有了瑕疵。这是我们所不允许的。语文课,无论咬文嚼字,咀嚼其中的丰富和深邃;无论书声琅琅,感受其中的精神和含蕴;无论诗意鉴赏,抒发其中的情感和收获,都是在语文教学的独特领域中和谐对话,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在流淌着语言文字之中的文化的血脉。
第三语文教师需要体现教学个性,首先要从教学语言入手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美。无论现代技术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语文教学始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一则是语文的本质决定的,二则是教学的本质决定。课堂上,如果语文教师语言平淡,繁复啰嗦,缺乏启发性和情感性,即使教学设计的方案再好,也不可能调动学习的气氛,更不可能带来积极的学习效益。语文课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课文是无声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有声的榜样。教师只有真正地在表情达意方面树起一杆标尺,为学生作出示范,学生才会逐步养成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教师用语要力求准确、规范,富于针对性和启发性,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文本意境,给学生留下生动、形象的思维空间和审美感染,使学生提高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于语感情感的交流中获得语感情感的享受。
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还应该是浸染民族文化意蕴,时时透出一股优雅之气的文化载体。新鲜、风趣、优美、激情的教学语言是文本的一个补充和延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需要语文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和阅读观察中潜心攻研名家名言,虚心吸纳语言精华,以独特的富有个性风格的教学语言去阐述文本,在日继一日的薰染中共同浸染文化意味,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化品质,丰厚文化功底。常州朱老师的一堂《乡愁》课的设计巧妙,以课文朗诵为基本的教学手段,通过三个不同的教学板块来把握和领悟诗歌内涵和情感的,让学生尝试着深情朗诵,去体验和探索“归家”的情结。朱老师的教学设计里,同样有着幻灯、音乐、原音等因素,但给听课者更多的感觉是,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是超乎寻常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和学生一起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里,都有教师自己富有深情的独白和导引,比如:
第一板块,老师回忆:在我初中时代,学校组织朗诵比赛,要挑选优秀选手。年少勇敢的我拿着余光中的《乡愁》诗充满自信地去面试了。结果,在面试时我就没淘汰了。当时我一直闷闷不乐。请同学们从朗诵此诗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分析我被淘汰的原音。
第二版块,老师又回忆:在我的大学年代,文学社组织朗诵比赛。这回我不忘失败的教训,我卧薪尝胆,苦练诵读。然后,我又拿着余光中的《乡愁》诗去参赛了。终于,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捧回了鲜红的获奖证书。老师再来展现当年的朗诵风采,请同学们从朗诵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总结老师成功的经验。
第三版块,老师非常感慨地回忆道:这几年,砸门中华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咱们国内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其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就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活动。当我听到艺术家陈铎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不在陶醉于自己曾有的成功了。老师邀请同学们欣赏陈铎的朗诵,从自己对这首诗的进一步理解来猜猜老师不再陶醉的原因。
这些语言,既是教学的过渡,也是教学的引导,在听读陈铎朗诵的时候,老师还设计了几张幻灯片,每一张幻灯片上既有诗歌的文字,又有相应的画面,在充满感染力的配乐朗诵之中,一方面图文并茂,一方面情动于中,让抽象的静止的文字参生了强烈的饱满的情感。教师的教学似乎已经不再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沉浸文本之中的情感宣泄和共鸣,无形之中,学生就被感染和熏陶了,学生也就不自觉地走进了文本之中。
但是,这次会课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教师教学语言匮乏,甚至每分钟都出现两三个“怎么样”,一堂课下来上百个“怎么样”,我说,这堂课再怎么样也不怎么样了。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冷场的情况无所适从,有的教师在出现生成的情况下不能灵活机动地应对,表面看是教学语言跟不上,实际上是教学机智的问题,是教学功底不过关。我们经常说,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词语解释,而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期艰苦的实践探索和深入认真的学习思考,是需要不断追求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行为应该是教师本质力量的显现,任何一名教师来到课堂上,就应该懂得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充满创造地思想。“创造是艺术的生命”,这是文学艺术特有范畴的道理,同样也是教学艺术的真谛。为此,要让教师富有教学创造的追求和艺术行为的激情,就要让教师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在努力磨练和艰苦探索的道路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