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很早了,可我对畅销书总有种难以言说的抵触,因而一直未曾翻开它。直至此次阅读,才惊觉作者借用了我心爱童话《柳林风声》的设定,这使我仿若踏入一条熟悉的小径,轻易便融入了这本书的奇妙世界。
在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并非作者对 “心理咨询究竟为何”“它怎样运作”“如何重塑认知”“怎样理解童年与不同自我状态” 的阐释,而是对原著主角性格的深入挖掘与精彩衍生。
√鼹鼠:温和、善良,是几个伙伴中唯一一个能为其他同伴提供情绪价值的,它会在癞蛤蟆的冒险后,认真倾听癞蛤蟆的遭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癞蛤蟆的那些“闯祸”的经历,真心地称赞癞蛤蟆。但鼹鼠也有自己的烦恼,他对于老鼠的说教和批评是非常反感的,却又不会宣之于口,内外在不一致让鼹鼠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老鼠:简单、直接,从不内耗,总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会当面去批评别人,从不试图去理解他人的感受,没有丝毫共情的能力,但是非常忠诚,也很可靠。
√獾:像一位年长的上位者,总是高高在上,喜欢批评别人的短处,也喜欢摆出一副教导者的样子。不会倾听,也不愿意理解他人。但是会将社会福祉放在心上,乐于从事公共事务。
√癞蛤蟆:是一位用撒泼、浮夸的行为和事件来吸引他人目光的富二代,但是其内心深处是自卑和无助的。在这个故事中,癞蛤蟆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状态中,无力自拔。
有趣的是,它们在原著中,确实就是这样呈现出来的。比如:鼹鼠在圣诞夜想去看望獾,老鼠很严肃地批评了他的这个想法,结果鼹鼠半夜偷偷自己跑出去了,却在森林中迷了路。是老鼠赶来救了他。那个片段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每次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代入到鼹鼠的内心,感受到那种纠结、反感,又因为做错事而愧疚、难过,因为老鼠对自己家真心的赞美而飘飘然。多种情绪的交织,让我特别感同身受。还有,癞蛤蟆在经历了冒险之后,回来只有鼹鼠肯听他说上一句,其他人对他都是一脸严肃地批评,还有最后癞蛤蟆在花园里最后一次演讲、唱歌,擦着眼泪给自己听,都让我觉得很难受,那种不被理解,还要被强迫改变的感受,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
正是因为在读《柳林风声》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同身受,在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才会特别有代入感,让我沉浸其中。
读这本书,绕不开“心理咨询”和“抑郁状态”两个话题。专业的部分,我已经另外做了整理,这里只想写一点不成系统的感受。
(一)关于心理咨询:
在苍鹭的第一次心理咨询中,他明确地介绍了咨询,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第二次咨询则主要是引导蛤蟆倾诉、宣泄,帮助蛤蟆先生澄清感受和想法,同时移情也开始了。在咨询中,苍鹭陪伴、抱持,这让蛤蟆先生感受到被全身心的关注,同时用提问的方式一直引导蛤蟆的思考和探索。中间的几次咨询,苍鹭解释了沟通分析学派的几个基本概念,并带领蛤蟆来分析自我的状态。蛤蟆先生在咨询的过程中逐渐从抑郁情绪中脱离出来,开始有能力去反思、学习、迁移与应用,这是变好的过程。最后一次面谈,总结然后正式结束。
这是咨询的总过程,贯穿始终的,是苍鹭对蛤蟆先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不评判,是将咨询的责任交到蛤蟆先生的手中。一个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这是咨询获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在这个咨询的过程中,从引导来访者自我负责,到运用提问与引导式对话,从人的三种自我状态到人生坐标、心理游戏,可以看出其属于沟通分析学派。其基本理念是相信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好” 的,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平等性,都具备思考和改变的能力。兼具精神分析的“人格层次”、认知疗法对于理性的思考,以及人本主义的“人”的价值。
(二)关于抑郁状态
毫无疑问,“抑郁”是当下一个流行的话题,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来说。青少年中的抑郁检出率达到了42%以上,意味着在初高中的学生中,有一半的人数有抑郁倾向,或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
关于抑郁情绪、抑郁状态与抑郁障碍,有很大的不同。从描述来看,蛤蟆先生更像是处于一种抑郁状态。更多的是无意义感所带来的空虚。“时间在他面前蔓延,如同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沙漠,每天的生活只剩空虚,人生的意义无处可寻。”蛤蟆先生的主要问题,是内心的愤怒无法向外攻击,所以转向了内在,自我挑剔,导致了自我评价低下。是认知的问题,也是情绪的问题。苍鹭引导蛤蟆先生去反思,对自我的状态有所觉察,并逐渐改变了核心的信念,最终改善了抑郁的状态,也改变了蛤蟆先生的“人生坐标”。
蛤蟆先生改善的原因,自然离不开咨询师的引导,但我觉得蛤蟆先生本身的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有自己的人际支持,他渴望得到改变,咨询的意愿强烈,这些都是改变的助力。与之相对,我在青少年当中,感受到的青少年的抑郁,更多的是其实是一种“空心病”,内在是空的,真空的,没有长久稳定的人际支持,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甚至都没有想要改变的意愿。有一些会沉迷于虚拟的部分,如二次元,呈现出一种“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真实,在真实世界中生活虚拟”的状态。更多的则没有任何沉迷的东西,从早到晚拿着手机,也就是在刷抖音视频,甚至没有什么特定的内容,推送什么就看什么。这样的“空”,并不会生出“有”来,而只会通往虚无。
(三)关于自我批判与内耗
内耗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我也有过相同的体验。用书中的理念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应对“挑剔型父母状态”,而将这种状态内化。时时刻刻有个声音在进行自我批判。永远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永远焦虑,永远强迫自己驱动自己前进。焦虑和抑郁像是一体两面,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指向过去,因为过去的痛苦经验,导致对未来时刻充满担忧。要感谢心理学,也感谢看书,让我从内耗的路上渐渐放慢了脚步,学会反思,也学会了喊停。尤其要感谢宝宝,在养育的过程中,如同照镜子,时刻映照出自己真实的样貌来。
同样的问题,我也向我自己发问:
我能停止自我批判吗?——我可以,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了。甚至很多事我都可以不做,如果做,我也是出于本心,我想要去做,而不是必须要做好。没有拿到比赛的一等奖,我很遗憾,但我接受。
我能对自己好一些吗?——我在试着这么做,比如我可以早一点睡,八点就睡也可以,没有打卡扇贝,没有写日记,都不要紧,天不会塌下来。我也可以每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做锻炼。我还可以给自己洗个热水澡,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给自己放一段我喜欢的歌,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只是听一个小时的歌。什么都不做也是好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我能开始爱自己吗?——我想我正在爱自己的路上。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很好,我非常优秀。我是我自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标签。
愿我们皆能于书中汲取力量,挣脱心灵枷锁,拥抱更美好的自己。
——廖木空青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