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态姿势
评估是否存在旋前变形综合征是确定膝关节是否存在潜在的运动功能失常的关键。
旋前变形综合征的特征为扁平足和膝外翻(胫骨和股骨内收内旋),膝关节的这个姿势会给关节周围相关肌肉和结缔组织带来过大的压力。
二、过渡动作评估
执行过顶深蹲时,主要观察膝关节是否有内向(膝外翻)或向外(膝内翻)的代偿动作出现。
- 过顶深蹲评估中,膝内扣(下肢代偿性的过度旋前)有可能反映出腓肠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和髋内收肌过紧,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和/或臀中肌以及臀大肌力量弱。
因为这些代偿有可能是小腿和/或髋关节功能障碍所导致,因此可考虑使用调整版的过顶深蹲动作姿势,即抬起足跟,来判断其根本原因是来自小腿还是髋关节。 执行进一步的评估可帮助明确更加具体的纠正训练目标:
- 如果抬起足跟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处于相对“放松”状态)代偿有所改善,那么使用纠正性训练解决柔韧性问题的主要区域是小腿三头肌;
- 如果抬起足跟后,代偿动作没有改善,那么需要解决问题的主要区域是髋关节。
- 过顶深蹲时如果膝外移,有可能反映出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梨状肌、股二头肌(胫腓骨外旋)过紧,髋内收肌和内侧腘绳肌(股骨和胫骨内收和内旋)力量不足。
单腿下蹲也是确定膝关节损伤风险的评估手段。双腿深蹲时难以观察到的动作功能障碍在单腿下蹲中可能会更加明显。与过顶深蹲一样,在动作过程中主要观察是否有膝关节向内的代偿动作。
三、动态动作评估
团身跳动作有助于康复健身专业人员识别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也称增强式训练)中的下肢动作技术错误。团身跳需要个人尽最大能力来完成动作,尤其是最开始的几次跳跃中,受试者将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完成高难度的动作上,而不在意动作细节。
落地时的下肢外翻和改善双侧下肢动作的不对称这两个方面是团身跳的重点评估目标。
团身跳评估可以帮助提高运动中高难度、高强度动作的运动表现。如果受试者能够提升他们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和生物力学机制,在这种高难度的连贯的跳跃和落地动作中有更好的表现,那么下肢的动态神经肌肉控制就会有所提高,并能够将所学的技能完美地转换成实用的下肢运动能力,最终可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受伤风险。
团身跳的评估标准和细则
四、关节活动度评估
进行静态和动作评估后,可以进行关节活动度评估,以进一步明确后面进行抑制和拉长的目标区域。某些关节活动度不足可能会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
主要的关节活动度测量主要有踝背屈(腓肠肌/比目鱼肌)和髋拉伸展(阔筋膜张肌)等两个方面。
做过顶深蹲的动作时膝外移,可以通过髋关节的内旋角度评估来评估股二头肌、大收肌、梨状肌在水平面上的延展性。
五、力量评估
最后,使用徒手肌力测试来查找力量不足的肌群,以进一步明确在纠正性训练过程中需要激活的肌肉。
主要测试肌肉包括腓肠肌内侧头、内侧腘绳肌、臀中肌和臀大肌。
如果在过顶深蹲动作中出现膝外移,也要评估内侧腘绳肌和髋内收肌的力量是否薄弱。上述其中任何一块肌肉的力量薄弱都可能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