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SaaS产品经理,我的老板是我们的CEO,而我属于他的“N-2”(即我领导的领导)。
这是2024年下半年调整架构后的结果,之前我的老板是分管产品、渠道的联合创始人。
合作半年以来,我总感觉一直在犯职场大忌:老板向左,而我向右。
比如老板期望通过插件方式跟客户收费,实现企业增收,而我却免费给客户做了十几个插件;
老板不想继续做“功能”层面的需求,而要做“AI+数据”层面的可售卖产品,而我却还在做“功能”需求;
老板要“All in One”的“跨时代级别”解决方案,而我却还停留在日常产品方案的设计中。
等等。
年底述职时,期望通过总结反思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疑惑,跟老板达成共识,让他指引一个产品方向,否则无法聚焦,却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
我眼中5个不同产品方向(即客诉问题治理、需求迭代、插件市场、AI应用、数据应用),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件事——用新技术、新解决方案实现创收,让企业盈利。
对于老板而言,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数学题。所以我连问题类型都没定义清楚,解题思路固然不对。
怎么理解?
老板的“标准答案”是:
- 用AI写代码、写插件的方式,解决客户需求,则需求迭代、插件市场、AI应用就是“一件事”;
- 他眼中的“数据”是指每家企业的知识库(含文档/音频/视频等),以及企业的业务数据和运营数据等,而不是我眼中的“数据”(专指业务数据和指标等),如果搭建一套“AI+数据”的解决方案,既能解决企业内部的效率问题,又能解决企业运用先进生产工具(即AI)解决企业经营问题,则AI应用、数据应用和客诉问题也是“一件事”。
所以,他用AI把所有的事情,都串成了“一件事”,而我没想明白的话,那就是对AI和数据的理解,还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与老板的差距,果然是有“云泥之别”。
但AI真能理解一款做了9年的SaaS产品的业务,写出符合需求的代码或插件吗?我们的AI技术储备人才,真的可以实现“All in One”的“伟大愿景”吗?
不确定。
老板向左,我不能向右——如果我还想干的话。
当然,上面的结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我,是我琢磨对话内容后的自我解读。
毕竟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他说的“数据”是泛数据概念——虽然他已经在企业内部聊了近2个多月。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可能跟信息环境、决策机制、企业制度有关。
信息环境影响你的行为偏好
1993年,美国未来学家乔治·吉尔提出了一个叫“梅特卡夫”的网络价值公式:V = K x N²。
V是网络价值,K是一个常数,用于调整比例系数,N是网络的节点数(比如用户数或设备数等)。
其核心思想是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中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比如微信的网络价值与其用户数量成正比,用户间的社交关系进一步扩大这一价值。
同理,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与你所在组织中的节点数跟质量息息有关。
我们先看我的信息环境。
以“SaaS产品经理”为节点,你可以看到我的“网络节点”:
- 对内:销售、客户成功、实施、客服、研发、测试、设计,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服务用户为核心”,最有效(或最习惯)的服务方式是“以需求/问题为交易”,所服务客户的需求满足度,决定了他们的绩效;
- 对外:用户(专指B端产品使用者,而不是决策者),他们的诉求是“别让我麻烦,别让我干活”,否则我就要找你“麻烦”。比如“以退费要挟”,颇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
所以,我的信息环境是:以用户需求/问题为核心,确保用户满意而不离场。
再看我的老板的信息环境。
以“SaaS公司CEO”为中心节点,你可以看到他的“网络节点”分别是:
- 对外:投资人、董事会、客户CEO。他们都是“以利润为核心”,关注的是如何让企业盈利,而最有效的方式是“采取新技术、新模式创造新场景,通过新故事让客户二次买单。”
- 对内:各部门负责人。他们是企业内部信息的“二道贩子”,专注于“通过管理或领导力”,如何有效把老板的“故事”落地。
所以,我老板的信息环境是:以利润为核心,确保企业有竞争力而持久生存。
结果是:免费迭代功能成为了我服务用户的“潜意识”,而赚钱成为了老板面对投资人/股东的“潜意识”。它们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偏好:免费“讨好”模式与收费“生存”模式。
行为偏好和角色利益,决定你的决策机制
除信息环境外,每个角色的自我利益,也会影响行为偏好和决策机制。
老板是企业的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利益要求是做对投资人/股东有利的事情。
比如在避免重大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机制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员工,以100%实现甚至超越企业战略目标,确保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属于“又想马儿快点跑,最好马儿少吃草。”
我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角色利益要求是做对产研团队有利的事情。
比如在现有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抉择,选择哪些可执行、可落地的战略决策,确保对应岗位的基本盘,除非投入更多资源——属于“要想马儿快点跑,马儿必须多吃草。”
老板期望员工可以做出超预期的事情,而员工期望老板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就像我们一个研发同学说的一样——等着老板带飞,早日实现上市,而老板可能也期望——等着员工自我觉醒,早日把工作当使命。
所以我的决策逻辑是精力与资源有限,优先保证现有用户的满意度跟忠诚度,而功能需求和免费插件是有效手段;至于AI和数据应用是加分项,能做则做。
老板的决策逻辑是功能需求与免费插件,无法让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而只有新技术或新模式的落地应用(如AI),而员工精力有限,更应该做让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事情。同时,不能忽略了服务现有客户,无法实现则属于执行力缺失——成年人不做选择,而是全要。
个人决策机制需要企业机制的保障
员工决策受信息环境和行为偏好影响,要保证与老板战略一致,需依赖企业机制和流程的支持。
比如老板眼中的“数据”与我眼中的“数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是我两个多月后才知道;以及我期望老板可以做决策,明确产品方向,而老板却觉得方向明确,所有方向都是“一个方向”,所有事情都是“一件事”。
说明企业机制中,缺少了多渠道信息同步机制的保障。比如月度全员会/产品周会,或双周周报的信息同步等;
比如我做了十几个免费插件提供给客户,无法匹配老板的收费策略。
说明企业机制中,缺少了立项审批机制与定价策略的支撑。比如双周固定日期的立项会等;
比如我还在做“功能”层面的需求,而老板已决定做“AI+数据”的解决方案。
说明企业机制中,缺少了有效的沟通机制与绩效体系的支撑,导致员工与老板思路不一致。
企业战略执行不力,逐渐失去竞争力,关键在于打通关键角色之间的信息壁垒,而设计有效企业机制以及激发关键角色内在驱动力是核心所在。
写在最后
最近遇到的困境引发了对“机制”相关内容的深入分享,例如比如SaaS产品经理之殇:人、机制、模式.
根本原因是:
第一,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才是根本解。当遇到问题或困境时,如果从人身上(包含自己或领导等)寻求答案,那你大概率得到的是症状解或原因解,而如果从系统的目标、连接关系等维度,去寻求机制、流程、模式的转变,才可能寻求到根本解。
第二,信息环境和角色利益可能是造成你困境的根本原因,,而机制的完善是核心。老板向左,我向右,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环境跟角色利益的差异导致,而解决方案还是需要落到机制上。
2024年已过,2025年开启。
新的一年,希望“老板向左,我向左;老板向右,我向右”。走出自我困境,与企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