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开头几十页读得有点费劲,这是一本需要用三倍注意力才能看到明白的书。偶尔有几句话有点启发。开头给我的感觉是荣格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对病人的付出是全心全意的,是一名值得尊敬的医生。他为了更好地医治病人,不惜与当时是权威的弗洛伊德的学说背道而驰另立门户,专注地研究潜意识对人的影响。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
当我都到“集体潜意识”这个说法时,就对荣格研究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产生认同。不同的人种在不同的环境里创造的神话却是大同小异的。神话的意象对人类的精神领域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读到“潜意识必须与意识同步发展”,这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往后越读越有趣了。
8月17日,读到荣格的朋友把已去世的女儿临终前叙述的十几个梦境,他逐一分析这些梦境。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梦预示了她的死亡将近。这些梦的意象竟然同尼采的观点一致,这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的显现。
读到关于冥想的解释,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满足感,一种解开迷惑的清晰感。荣格说,冥想就是通过训练,把感官关闭,与物质世界彻底隔绝,这样才能深潜到思想里直面潜意识。这个科学解释把我对修炼到疑惑扫空了,我明白了冥想的目的是什么,修炼者的话并不是无根据的经验之谈,是经过验证的科学知识。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充满科学的社会,我们很容易对一些并不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理论产生怀疑,这或许是我们过份依赖科学。像荣格书中所说的,科学切断了我们同大自然的交流。在意识与思想方面,甚至比未开化的族群的思考能力更低。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不能脱离自然来生存,过度的脱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古代的人,对智者的研究成果是深信不疑的,我们现代人却对轻易地对古人千万年的文化积累产生质疑,或古旧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已无用处的论调。这样是有问题的,特别是中国现在对古代哲学的摒弃,全面倚重西方的个别哲学,这是需要探讨修正的。在荣格的书中,我读到了易经的见解,道德经的观点,庄子的哲学。这些现象不能只解读为荣格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这是出于荣格对整个人类群体的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和他对病人的关怀。他的所有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治疗他的病人。东方的千年智慧,正是一剂解药。在心理学上(或是哲学上),东方有积累了上万年的知识沉淀。当西方科学家把东方经典奉若神明的时候,我们绝不能把他们视为糟粕而放弃掉。
今日读到荣格对宗教的研究。他对宗教的态度,是既接受,但又不全然接受。他对此态度认为是一种自由,人类的自由。既我可以存在怀疑的自由,这种辩证怀疑是可以改变整个状况的。只有怀着这种自由的心态,荣格才能进行这么多的潜意识研究,因为这个研究过程触及的“不可撼动”的因素太多了。他写到他并不期望有多少人认同他的理论,他只是埋头苦干,做对病人好的研究,一切为了他的病人。我感到这种自由的伟大之处,我也有这种同感。如果一个人,活在别人的理论里,要别人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丝毫不作思考,自己也不去找寻。那么或者也许很容易,不用动脑筋,但真的好吗?我见过太多这类人,我也活在这种社会里面。我该如何自处,是必须进行思考的。也许思考没有结果,但这个找寻的过程,让我感觉我并非麻木地存在。
荣格对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是无法用像一般科学的公式来表达的。每一个病人的每一种梦境的意象都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要进行研究各种意象背后的象征,需带有艺术家、文学家的想象力。每个人的生存环境都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同一个梦境象征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所以造成了心理学的复杂性。他说心理学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因为现代人类的问题太多,人们脱离自然,否定信仰,无目的地生活。
今日读到荣格分析印度的宗教,首先讲佛陀,然后讲印度教,再讲到欧洲与东方的区别。荣格说佛陀是天才,他在众多神存在的印度,用强调人自身的觉悟来挑战传统印度宗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佛教在印度的没落跟人无法坚持一直的勇猛精进有关。佛陀对世界的改变,是要经历数千年的努力的。讲到印度人始终坚持用本能来生存,跟现代的科技发展毫不冲突地共存在一个地方感到惊讶,觉得这是人类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类的幸运。最后讲到欧洲人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全然的理智,使得人缺失了人类的本能,因而产生了精神的畸变,用武器大举杀戮,这是人类的悲哀,人类应该在自我膨胀的同时自我反思。看到这里,我之前从佛教书籍里看到的知识是感受到的迷惑,似乎有点解开了,但却始终不是很清晰。现在给我的感觉是,生活里如果想避免产生心理问题,要尽量地过得简单点,接近于人类的本能的生活并非是原始的,那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存在。潜意识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要追随潜意识给与的提示,跟潜意识对话,而不是忽视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这本书越往后读,越是精彩。在印度的信仰里,主张把自我抛弃,听从大我的指示。印度近代的两位思想大师,一位主张两者和平共存(这位大师接触西方文化较多,带有一定理性思维),一位主张全盘放弃自我。这大概相当于佛学里面的有跟无的概念吧。脱离了有,人类也无法生存,物质对于肉体的存活是必须的,完全否定也是行不通的。就好似佛陀证悟前接受了供养,身体得到了养分才能产生安乐舒适感。这也有点像阴阳调和的意思,不能一味的主张完全的秩序。意识与潜意识,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人类才能得到安定。现代科学已偏离了心灵的发展,完全否定神的存在,这只会令到人类的心灵出现问题。否定神的存在即是否定潜意识。当潜意识给意识传递信息的时候,却遭到拒绝,这样违背了人体大脑的功效,并不会得到好处。现代科学绝对的理智是行不通的,持续增多的心理问题就证实了这个情况。人在城市里生活得久了,就会渴望到自然去,这就是人类心灵的自然驱动力。城市的发展越是迅猛,心灵的建设就越来越弱化。荣格教授也说道,在过去两千年历史里,几乎找不到大规模的心灵建设的事情。所以才会产生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还有刷新人类作恶的下限(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彼得森教授就举例过)。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除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外,心灵的建设也是必须的。看过本书后,就会明白,宗教真的真的不是完全的迷信,宗教里有大量的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荣格教授甚至研究起被科学家齿冷的炼金术。迷信是安于接受潜意识的结果,人安定下来的时候,才能听出自身潜意识跟自己的对话,并追随他。
这本书印证了苏格拉底的怀疑论。所有知识,如果不经过自我的钻研,多次的肯定与否定,你是无法对自己说“就这样办吧”的。我看完这本书,发现里面很多观点是与佛学重叠的。我只会觉得佛陀的知识真的非常伟大,以往的一些疑问,我已经抛弃了。我也理解到,要达到“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并不是必须达到的。怎样更好的生活,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但有好似仍在雾里。这种感觉就对了,真正的道理,能说明白的,就不是真道理。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永远也未必是正确的方法。不要停止追寻真理,也不要轻易相信真理。人类(我们,我)能走到今天,一切对的错的,好的坏的,都是合理的,一切有其原因,都不一定能有一个终极答案(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为什么好,为什么坏)。或许天平的两端都太重太重,任何毫厘的偏差都足以使它倾斜。我们只要接近平衡就好了,不要强求,不要失望,最重要的是,不要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