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务德镇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思路

                                      宣威市务德镇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生态立镇、农业稳镇、产业強镇、商旅活镇”的目标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发展目标

    重点打造务德、拖克、茨嘎3个特色生态农业小镇,牛栏江三村、茨嘎梁子、务德-宏爱-新店坝子、拖克坝子、岔路梁子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牛栏江畔、源兴河谷、务德海坝、拖克坝区4个田园综合体,牛栏胜景1个综合性生态观光体验区,18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社区),创建务德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1处、牛栏江河谷、拖克片区省级标准示范园2处、茨嘎片区、岔路梁子、嘎姑小街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3处。

      发展思路及十四五种植业发展规划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以“稳粮、强经、兴畜、上林果、开发旅游”为方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农业格局,在巩固提升玉米、马铃薯、烤烟、生猪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不断增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步伐。

   1.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主粮产量稳中有升。把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调整为50000亩,并优化品种结构模式,重点推广饲用玉米品种,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互通互惠,通过推广绿色高效科技增产措施增加单产使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大力实施马铃薯(红薯)主粮化战略,以云淀淀粉有限公司为依托,适当扩大薯类播种面积,充分发挥务德立体气候明显优势,力争发展面积达35000亩。

   2.培强做大烤烟、辣椒、红薯、苹果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烤烟一直是务德镇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段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需继续做大做优,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0亩,产值力争1亿元;以坤太干椒为主的辣椒产业近年异军突起,不断发展壮大,优势凸显,201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八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应以此为契机培植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2022年发展到30000亩,力争把务德镇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辣椒之乡。红薯产业在我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还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淀淀粉有限公司可作为全产业链支撑,可作为后续新型主导产业打造,应作为重点产业开发;务德镇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生态、水热资源适宜葡萄、苹果等优质水果产业种植,在牛栏江低热河谷区开发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在茨嘎梁子、岔路梁子、务德拖克坝子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力争早日形成规模,打造出品牌。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务德镇拥有52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8.2%,山清水秀林碧,属于省级生态示范镇,牢固树立生态立镇战略,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发生态财,紧紧围绕“十里河提、百里走廊、千亩果园、万亩松涛”的发展主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狠抓产业发展,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之路。按照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思维理念,以自然和谐、朴实整洁为基调,以彰显农业在观光品尝、康养体验、娱乐购物这一旅游内涵为主线,充分利用农业园区,林果、中药材、土鸡等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合理开发林下生态种养、野生食用菌采摘等优质资源和空心村落、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注入新奇特品种栽培、园艺景观、科普展示、农事互动、农产品展销、休闲娱乐、节庆活动、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打造田园美丽、文化厚重、风景独秀的农业主题观光园、康养生态园、田园综合体、最美乡村旅游景观风景线,使农业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让游客能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和纯天然的滋养。着力打造生态之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深化改革的示范,让务德镇的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4.加快农业农村产业融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大力培育“新六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马铃薯(红薯)淀粉、辣椒、核桃板栗、葡萄苹果等果蔬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产销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以上。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田园综合体培育工程,牛栏江畔、茨嘎梁子、务德海坝、源兴河谷、拖克坝子等沿线各村,依托农林、山水等资源优势,立足一村一品,进行农业、民宿、餐饮等配套开发,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乡村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积极推进镇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红薯、苹果、辣椒、葡萄、雪莲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电商经营业户,实现镇级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中心村覆盖率70%以上。

   5.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坚持农业提质导向,推行农产品、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食药监管,每月对全镇食品药品领域进行1次巡查,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行农产品、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2025年标准化生产比重均达到85%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提升辣椒、核桃、板栗、马铃薯淀粉等传统品牌档次,新培育苹果、花椒、土鸡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22年,全镇“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到5件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围绕“两区”规划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及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抗旱防洪能力,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根据区位、水源、海拔高度不同把全镇划定为三种类型建设:第一类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区包括牛栏江三村低热河槽项目区,岔路-嘎姑源兴河低热河谷项目区,新店坝子项目区,务德-宏爱海坝项目区,拖克-庆发-发图坝子项目区。第二类旱作农业示范区包括茨嘎梁子三村项目区,岔路梁子岔路-火姑项目区,租嘎梁子项目区。第三类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包括全镇所有介于梁子与坝子之间的山区、半山区。到2022年高标准农田面积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大力推广种植+养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工程,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商品有机肥等技术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推进“改土”,推广精准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积极推进农村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解决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2.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根据不同村、组的基础条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劳动力合作社,全镇17个村委会均组建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山林不低于200亩作为示范基地,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平台支撑。积极培育种植、养殖、林果、加工销售、电子商务、观光采摘餐饮等专业合作社200个,基地面积保持在100-200亩规模;适时响应国家号召启动撤村并镇、一户一宅、一户一田、一户一林政策落地开花,建立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三资股份合作,引导培育小型农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经营面积在50-100亩左右。发展壮大坤太双椒、林地土鸡、务德核桃板栗、有机葡萄苹果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提高新型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及抗市场风险能力水平,探索完善“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到2025年,全镇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30家,小型农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00家。

    3.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水平。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庶乐走老丑花灯、上坪白云寺、宏爱观音庙、务德三元宫、茨嘎心医馆、发图伊斯兰教堂、庆发彝族火把节等人文景观,牛栏江风光、牛栏胜景、天姿山庄、黄龙伞景观,森林氧吧、万亩松涛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对牛栏三村、茨嘎梁子、务德坝子、拖克坝子、新店坝子5个片区开展美丽乡村连片治理,聘请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联动山水资源,打造原生态长廊,形成“十里河提、百里走廊、千亩果园、万亩松涛”可游可赏可宿的综合性生态观光体验区。建设森林步道观景路、牛栏江沿江旅游公路、源兴河沿河景观路、小江通热水通畅路,打通村村连接路、断头路加快牛栏江畔、源兴河谷、务德海坝、拖克坝区4个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休闲旅游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观光体验旅游线,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新突破。

    三、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村庄。

   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巩固拓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让农民群众用上洁净厕所。加快推进农村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建立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体系,全力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大美务德”行动纲领,开展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江河、美好森林、美好公路、美丽人生行动计划,从山、水、林、地、路、村庄、人文等方面全面治理全域共建。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全域共建,高标准、特色化新打造10个美丽乡村,到2025年,全镇18个村(社区)187个村民小组191个自然村全面建成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