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温润又振人魂魄的书。
它看起来很单薄,青青绿绿的色泽,一只富有绅士风度的蛤蟆先生做它的封面,你轻轻松松地拿起它,以为它是一部讲给成年人看的童话。
没想到,越往深处看,越发觉那些鲜活的动物们,像极了自己和自己的身边人。
谁是和平却软弱的鼹鼠,谁是热心勤快的河鼠,谁是正义却苛责的獾,谁又是那只疯狂享乐却有着抑郁倾向的蛤蟆先生……
我们找到了生活中能与他们性格相对应的人。我们有了一次深入他们内心,去了解你我从何而来的机会。
于是,我断定这本书会一直竖在我的书柜里。
随时迷失,随时读起,随时勇气,随时重生。
这本神奇的书,读起来犹如它的重量,很轻松。
快得话,两小时就能完成。
但我觉得它是一本值得你去读化、揉碎、最后和你所有脑细胞相融的书。
你大可以把它也当作10次与你自己的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师告诉你咨询的规则,让你知道咨询是一件你情我愿的事,说到底,咨询师不是万能的,咨询师也可以是无用的,你来我这里,其实是一场配合和自救。
第二次,倾听。就像聊天一样,咨询师让你说说你的过去和现在。你或许会因为委屈、悲伤、愤怒和咨询师说很多很多,特别是你看见咨询师毫无厌弃和抵触的眼神,你从未得到过如此宽容的关注,你会说得更多、更深情、更投入;
又或许,你还在怀疑和逃避,你一直沉默。咨询师却一点也不着急,他给你提供最安静的环境、一杯热茶、或是一条毯子……直到,你找到一个合适的时候开口。
第三次,讲解。咨询师需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知识不是为了改造你,修理你,而是让你知道,你所说的,你所感受到的和现实的差距。
我们用什么路径才能寻得这些差距呢?
首先就从你一贯处理事情的方式模型开始。这些从何而来?
最后又带你到了哪里呢?
第四次,回忆童年。你的父母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你的。你是怎么在求生本能和自我意识里艰难取舍和权衡选择的。
走到今天你并不容易。这些造就了你一些惯有的处事模型。
第五次,防御机制。好像有本书的书名叫《厉害的人都戒掉了情绪》。
我们的防御机制就是在防御感受不好的情绪。比如说,愤怒。如果我们生气了,我们会拿出哪些防御机制做应对呢?
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这都是儿童应对模式;
高深厉害的人呢?嘿!他们都戒了情绪了,就不愤怒了呗!
但很难。如何控制情绪、从儿童应对模式上升到成人应对模式,才是我们值得探究的方向。
第六次,共谋。我们的糟糕和悲催,首先不要全怪别人,也不能全怪自己。那都是别人和自己的一场合谋。
第七次,人格结构。选择最理想的成人状态才是人生大道的正解。
第八次,反思,学习。重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安排自我。
第九次,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第十次,人最好的状态不是独立而是共生!
最后,咨询师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确实是在帮助你,但最后能帮到你的却还是你自己;
咨询师从不给你正确的答案,人生本没有正确的答案;
咨询师并不见得特别渊博,特别了解你,
我们都只不过是在双向学习中,不断获得更深的领悟,和更宽阔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