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润
读书目的:学习如何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掌握底层逻辑,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找出至少1个自我改变的触动点。
十行采集:
*序言:
1.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2.发生争执,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吵不起来的。而正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3.线下经济和线上经济在底层逻辑上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四部分的不同组合。可能做法有不一样,但双方服务的客户、提供的价值是一样的。
4.只有底层逻辑,才是有生命力的。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5.教授(干货)方法论只是“授人以鱼”,一旦环境出现任何变化,就不再适用。
教授底层逻辑才是“授人以渔”,可以推演出顺应时势的方法论。
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本质。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6.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法学家(评论家):谁证据确凿谁的错。虽“大快人心”,但不一定避免再度发生。
•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比“纯粹的道义”更有“效果”。
•商人(真实人生):谁损失大谁的错。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
7.课题分离: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8.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
9.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没有用,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10.如果自己有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一行精华: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三种“对错观”:
•法学家:谁证据确凿谁的错。
•经济学家: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
•商人:谁损失大谁的错。
触动,反思,改变:
1.既然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那么学习底层逻辑时,就应该结合自己周边的实际环境,推演出符合自己的方法论。能够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底层逻辑。
2.对于三种“对错观”的思考和推演:
•自我觉知:要知道自己经常采用的是哪一种性质的“对错观”,明白优缺点。
•觉察和接受异见:要意识到存在和自己不一样的“对错观”,然后接受。
•觉察本质:不同身份的人会采用符合其身份角度的不同“对错观”去思考和判断。
•从课题分离想到的是“对错观”分离。不同“对错观”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大相径庭,而且基本上无法说服对方,其根本原因就是身份的差异。因此,不要和不同身份的人发生争执,那是毫无意义的。
•换位思考:对同一件事,要切换不同的“对错观”去分析,才是更全面的思考模式。这种方法需要反复操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