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常常听到的词——无聊。但我甚少反思我所抱怨的无聊时刻,是在一些什么情境下发生的。前几天打麻将打到两个小时时,似乎便有这种感觉。似乎对于胡牌没有期待(可能也是因为我赢太多盘了,麻木了),现在细细回想起来,无聊或许是对以打麻将为载体所想要实现的朋友间的情感交流未得以实现,也即自己的期待没能得到满足。但是实话说,我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一方面是想着或许朋友会自己提出来呢(或许他们懂我呢?或是他们也有类似的需求?),另一方面想着若是没人谈起那就不勉强了(一种随便的心理)。似乎这种状态越来越常见,无论是生活或是学习。
回到无聊的话题上,我看到作者把无聊分析的头头是道,我很是赞赏,因为他能发现生活中那些细小的感受,挖掘他与生命中其他事情的联结。
“在本质上,无聊是对某种事件的固执期待,这里所说的事件不一定非得是什么好事,只要它能让无聊的人感受到这一天与另一天的不同即可。总而言之,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当我无聊的时候,我会期待一些“刺激”,这些刺激能够调动我身体的感觉、感官,感受到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便会让我走出当下无聊的情境。但是进一步思考会发现,你没有办法确定自己是否从一种无聊之境走向另一种无聊。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种事情,在家里无所事事,便向找些什么来干,思来想去还是打开电视机还是比拿起一本书最为便捷。于是打开电视机在不同的频道之间切换,看到一个还不错的电视剧便看了下去……要是没有其他事情打扰,可以看上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直到不得不被另一件事情打断了看电视的进程。或许没有人会无聊到回想自己在电视剧中的所见所闻,但这几天我觉察到这种无聊之感慢慢在我身体里蔓延,便借助每日记录来协助反思。反思的结果让我出乎意料,我会发现,由奥运赛事所关联的王濛解说,除了笑笑她的梗,便没有什么让我有所获益。最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四位奥运冠军+一位主持人的直播,毫无组织和话题聚焦,但也居然有1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我不知道抖音上的内容质量是否如这般低下,但我能确定的是,要是我每天看抖音度日,我的语言能力必定会下降不少。由此看来,尽管刷抖音听起来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事情,但是我却感觉进入了一个无聊之境中。
我甚少思考过无聊,更没有认真思考过无聊能给我们什么。但作者在书中指出:
“无聊并不尽然是不好的。”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无聊对我们的侵蚀,试图逃离这种状态,但却往往会忽视一个事实——无聊是人生的常态。“无聊有两种,一种是建设性的(fructifying),另一种则空空如也(stultifying)。前者的产生是因为麻木的缺乏,而后者的出现是因为缺乏生机勃勃的活动。”一种是从正向的、建设性的角度去说,fructifying一词是使结果实的意思,暗示一种生长的力量。而stultifying则是指乏味的令人呆滞,便是我所能够感受到的“空虚感”。在我看来,这是无聊的不同状态,前面所提到的看电视看了一晚上,刷短视频刷到产生无聊之意,便是被后者所侵蚀了,从前充满刺激充满兴奋的活动,在现在的你看来已经不再有趣。而这种“充满兴奋的生活是使人过度消耗的生活,它需要不断借助强烈的刺激来使人激动,让人以为这种激动对于快乐是不可或缺的。”诚然,正如作者所说的,“令人兴奋其实是一种麻醉剂,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断升高。”也正如欲望一般,一旦某些欲望被满足,更高层次的更难实现的欲望便会冒出头头。
当我们沉浸在由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时,需要警惕“过度的兴奋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让人对各种快乐的滋味变得迟钝,渐渐地以隔靴搔痒(gé xuē sāo yǎng)取代真实深入的满足,用小聪明代替大智慧,用猎奇代替审美。”如果用当今生活秩序来解释人类对过度兴奋的控制便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一周七天,五天工作日,两天周末,往往最能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周末;又如一年中各种假期均匀分布在每个月,以让人们好“松弛有度”、“劳逸结合”。
若是将无聊和兴奋用于不同群体的解释中,也能展开一幅幅图景。
“让孩子像一株幼苗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长,他们会发育得最好。过多的旅游,五光十色的印象对于孩子并非好事,会使他们长大后难以忍受那种富含创造性的单调……美好的事情离开了一定程度的单调是不可能的。”
“一个精明世故的都市青年是无法领会华兹华斯在思想与情感上的价值的。年轻人若是胸怀严肃的、富有建设性的目的,那么一旦需要,他们便能自感承受众多烦恼。但若过的是漫不经心、放纵不羁的生活,年轻人心中就很难形成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目标,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他的所思所想总是当下的玩乐,而不是将来的成就。”
“综上所述,不能忍受无聊的一代将是无所作为的一代,是过分脱离了自然的缓慢进程的一代,是勃勃生机渐渐故为的一代,犹如瓶中被剪下的花。”
现在再来看看曾经那些伟大的作品和创造他们的人,能够“逃离”无聊之境吗?
“所有伟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章节,所有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趣的时候。苏格拉底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是和妻子珊西比一起平淡度过——下午散个步,路上或能遇到几个朋友。康德一生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后,决定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总体来说,伟人们的显著特征是生活得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其中的专注与艰辛使人难有余力去应付疯狂的娱乐。”他们甘于无聊,因为无聊带来了内心的宁静(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平和),平和的力量让他们专注于手头之事,不囿于灯红酒绿之中。平和也孕育出伟大的著作。
然而,“如今的读者害怕沉闷”,大家都在寻求内容上、形式上和感官上的刺激。越来越少的人拿起书本,越来越多的人端起内含大千世界的手机;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沉下心来看上万页的电子书,越来越多的人打开仅十余秒的短视频获得片刻的兴奋……不得不感叹,资本市场敏锐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短平快”为特点开拓了各类娱乐的形式,试图一网打尽。过年期间我遇到了很多弟弟妹妹,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没有什么问题手机没法解决的世界——孩子闹别扭,手机一拿便止住了哭泣;过年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时拿出手机便可以假装在忙;无聊感涌上之时,打开游戏便能将这种感觉一扫而空。似是而非的兴奋和欢,不能让你在深夜中平和下来。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正如“爱情”和“单纯的性吸引”,要是细细辨别,便会发现这二者界限十分模糊,当局者甚至无法分辨自己所处是何种状态,或是陷入“两种状态是否只是发生顺序不同”的思考……
此时,或许你脑中又会浮现出这个问题“何为无聊?何为幸福生活?”,借用作者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的生活,唯有宁静的气氛才能蕴含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