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薪火传承 躬身实干笃行践初心

        天安门广场上,铿锵的步伐踏出民族的尊严,新型战机划过长空彰显国家的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的盛况,让亿万观众心潮澎湃。这一刻,历史与当下交汇,英烈精神与时代责任交融。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当传承抗战精神,赓续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合格答卷。

        铭记历史,坚定信念,做政治忠诚的“明白人”。“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这句发问,至今依然振聋发聩。面对敌人的包围和劝降,他选择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源于对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对党绝对忠诚。李家钰将军出征前立下誓言:“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他以生命践行了这一誓言,为掩护友军撤退壮烈牺牲。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当传承这种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深学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搞清楚“为谁担当、怎么担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为党性修养,外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像抗战英烈那样,在风险挑战面前坚如磐石,在诱惑考验面前不为所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做改革发展的“开路人”。“担当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脊梁。”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郭效远回忆,1942年初冬雁北冰雪满地,部队却无冬衣。当地老乡们齐上阵,用小棍把羊毛打绒,徒手将羊绒拍成衣形,塞进两层单衣缝合,为战士们制作保暖衣物。这种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至今令人动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当传承这种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面对常规工作,要不推诿、不敷衍,以钉钉子精神把每一项任务抓实抓细;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直面挑战。我们要把担当体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忘我投入、防汛救灾的逆行出征、改革发展深水区的闯关夺隘。

        服务群众,无私奉献,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抗战时期,红安籍老红军张天伟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母亲大人千万不要担我的心,我在外是忠心(的),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工作。”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感人至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当传承这种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要主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补上“基层历练课”和“群众工作课”。跟着村支书学调解矛盾,听老乡讲种地门道,从群众的“土办法”里找智慧,在帮群众解难题的过程中长本事。我们既要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功”,比如修桥铺路、解决就业;也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既要抓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要谋子孙后代的福祉,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抗战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伟大胜利,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华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