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品鉴普洱茶》读起来有点枯燥,尤其是对我这个“茶盲”来说。但第二部分有一段“无厘头”的比喻和联想(余秋雨语)颇耐人寻味。摘抄如下:“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 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茶的口味和气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者却把它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得不服。
朱增泉《狂人卡扎菲》紧扣一个“狂”字,用翔实的史料结合内因和外因诸因素中肯地分析了卡扎菲的悲剧人生,有一定的可读性。
毕淑敏《洞茶》如一杯清茶,喝过即淳香满口。篇幅不长,就两千来字,但起承转合一样不少。初见而恶其形,初尝而渐上瘾,久别而思之深,重逢而喜不自禁,细品而思故人。不卖弄,不煽情,甚至不动声色,但味儿足,客官不妨亲自一品。
韩小蕙《理念是天堂的花朵》副标题除去标点长达四十一字,但“理念”“品味”“冲击”应该是关键词。一个中国人,站在外国的土地上,近距离地体验品味,不带偏见,不受任何意识形态左右,还有参照物可资比较,或褒或贬,这时你只能说人话,是记者的眼睛,也是作家的良心所驱使。文章的有些内容不便也不宜多说,最好自己去读。
王干《吃的闲话》谈吃与政治,吃什么,哪儿吃,和谁吃,信口开河,滔滔不绝。有历史,有事例,有传统,有讲究,有文化,有诙谐,有褒贬。古今中外,海味山珍,只有你没想到的,没有他没说到的。说的很轻松,也说得很沉重。
田中禾《济源山水》重在一个“悟”字,王屋悟山,悟的是天人合一,尊崇自然,悟的是朴素、恬淡,而不是无止境地挖,一味地斗。济渎悟水,悟的是顽强自尊,孤独清高,悟的是是善若水,悟的是“儒家以圣人、君子为标榜,骨子里却是奴才和奴化教育”。说得真好。
郭文斌《大山行孝记》写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反过来成了父母的表率,对父母自不必说,尤其是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以及老家的七姑八姨,让作者既骄傲又惭愧。几乎可以作教科书读。其中商城买衣服的那段好像读过,一查,果然,作者在06年另一篇散文《儿子如书》中曾经写过,不知其子读了有何感想。
(2021.11.29.~12.1.日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