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一共分为六集,分别讲述了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在人生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经历与转折,我也暂且按照这个顺序总结节目内容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一、 背负骂名去创业
背负骂名?节目开篇这样的措辞就让人浮想联翩。第一,吴起身上承担了怎样的骂名?第二,这骂名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原来,在吴起早年,发生了两件最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事。
有天,吴起命令妻子按照一匹样板布织出另外一模一样的一匹布,妻子遵从了吩咐,并把第二匹布织得更精美更细致。吴起拿起放大镜细细比对,发现了这一点,妻子本以为自己会受到夸奖,没想到吴起大发雷霆,认为妻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话去做,于是打算休妻。妻子求助了大伯、父亲甚至当时战国时期卫国的国君,吴起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反而促使了吴起离开卫国一展宏图,正式踏入了为实现辅佐万乘之国国君的理想而奋斗的道路。吴起在离开卫国之前,仅去拜见了自己的母亲,咬伤自己的手臂,对母亲说,他一日不为卿相,一日不复入卫,说完就离开了,后世称之为“啮臂而盟”。吴起出卫国后,师从小曾子曾申的门下,是曾子曾参的孙子,以儒家文化为传统。好景不长,吴起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吴起却一点儿不见悲痛,按理来说他应立时归乡守丧三年,可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学习,丝毫没有变化。曾申一气之下将吴起逐出了师门。从此背上了不孝子的千古骂名。
从休妻这件事可以看出什么呢?有人说吴起不仁不义,薄情寡义。吴起对待自己的妻子,据西南政法大学曹勤教授讲述,实际上是在施行自己心中的法,是为了将来辅佐君王作的准备。的确,严正刑法是治国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糟糠之妻上进行试验看起来公私分明,既然连自己的妻子都能如此对待,那么便不必考虑无法一视同仁的问题存在。然而在我看来,这终究是无情无义,可以看出他与妻子之间绝不存在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情谊。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这段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而吴起也一直没有看重这段感情,所以才能决绝地作出休妻的决定。对此有两种解释,也许真是他忘恩负义,也许他也顺道给了这段不幸福的婚姻一个了结,从而去没有累赘地追求自己的抱负。自始至终在他看来,只有自己的老母亲才是自己真正放心不下的人。因此,对于休妻这件事,我能够确定的是,吴起不爱自己的妻子,他们之间也没有精神高层次的交流,实际上吴起从内心是看不起自己的妻子的,因而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施行自己的法,同时单方面结束了这段婚姻。侥幸地,还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吴起结束这段婚姻,是一种沉默的善良,不幸福的婚姻总要有人结束,不如他来做刽子手。其实这种想法有很多纰漏之处,吴起妻子的弟弟是当朝国君前的红人,家庭背景应该不算太差,一定的文化水平还是有的,不至于无法用交流的方式解决,而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另外,但凡对同床共枕的妻子抱有情义,也决不至于用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将妻子打入万丈深渊,不善良的事不会由善良的人做出来,更何况吴起是一个高度理性的人,因此并不存在他是为婚姻考虑的结果,更多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前程。那么在母逝而不归乡这件事上又作何解释呢?历史上的评价大多以不孝二字为结论,而讲解此段历史的教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关注点放在吴起啮臂这一举动上。在当时有一种盟誓,是在神明的见证下歃血、立誓的,吴起的行为就像是这一种盟誓,而神明的位置则由他的母亲代替,体现出母亲在吴起心中的地位更甚于神明。既已许下誓言,如今功不成名不就,怎敢归乡?归与不归,皆是不孝。而吴起选择了前一种。仔细想一下,成龙的父亲逝世时,他正在拍戏,接完电话后继续拍戏,结束后才回家;邓小平自从少年一别广安,数十年未归;大禹治水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亲人而言,确实残忍,可是过好自己的人生不知是否也算是一种孝道。孝有三种层次:事亲,事君,立身。或许吴起践行的就是最高的那一层。毕竟,母亲已矣,归去也不过看旁人眼色,于母亲无关丝毫。
吴起对自己不爱的妻子毫无情义,对有生养之恩的母亲尚有孝心;为人行事遵从内心,我行我素,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信念,理想重于一切。可这理想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价值的高低暂且还不能评定。
二、 狠心杀妻求功名
求学不成,吴起直接投入理想的实践中,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在当时鲁国的权贵手下当差,并且又娶了一个妻子,算是在鲁国成家立业了。说到吴起当差的权贵季孙氏,是当时与鲁穆公诸侯齐肩的臣子,该氏室在战国时期已经与历代国君对峙了很长一段时期。利用季孙氏这块跳板,吴起获得了被人推荐给鲁穆公成为将帅的机会。吴起之能,堪与孙圣孙武相比,历史上称“孙吴”。鲁穆公听了各能臣的举荐,心有所动,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突然有人提出异议,讲到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而这次攻打鲁国的正是齐国,如果吴起老婆是齐国间谍,对鲁国大为不利。这一插曲使得鲁穆公放下了选吴起为将的举动。有人将这消息传到了吴起耳里,吴起沉默良久,突然站起身来提起一把剑冲进内室,宾客只听到一声女子的惨叫,吴起换了一身朝服提着一包血淋淋的包裹出来了,准备觐见鲁穆公。吴起来到朝堂,将包裹呈给了鲁穆公,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是一颗人头,吴起妻子的头。这样一来就没有任何可以阻止吴起成为将领的理由了。在吴起的带领下,鲁国以小国之力大败齐国。按理说吴起保卫了鲁国,应该成为鲁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原来吴起的黑历史与杀妻的行为早已传遍鲁国上上下下,而受儒家传统影响最深的鲁国人民尤其不能接受吴起的行为。直到吴起曾经任过职的季孙氏被人暗杀后,吴起才决定离开鲁国,追求辅佐大国国君的理想。这就是吴起在鲁国的全部经历。
如果说休妻只是无情,那么杀妻就体现了冷血、残忍和自私自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这一次机会难道比一条生命更重要?即便不相信这过于理想化的理论,那么退一万步讲,乱世机会如此之多,他吴起确实把握到了这次机会,可是他却失去了鲁国的人心,从而失去了在鲁国的其他所有机会。他离开鲁国,其实正是对他抓住这次机会后失败的证明。为了追求理想,有这样强烈的渴望和毅力固然令人钦佩,可是前提是不能失了人品和德行,当然至少表面上不能,所以吴起不得人心很正常,没有人能够忍受跟一个为达到目的不得手段的人长期共处,利益关系也许能够维持一时,可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反噬,因为得不到信任,这种人只因自身对他人价值的存在而存在,价值一旦失去,他也就会失去一切。所以,作为吴起这样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关注人心所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也是导致他悲剧人生的重要因素。不过从鲁穆公角度考虑呢,这场齐鲁两国的战役可以说是双赢合作,鲁穆公利用吴起保卫了鲁国,吴起利用鲁穆公赢得了更大的名气。显然吴起的名气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骂名,在两国交战之时鲁穆公急需吴起这样有能力的人助他一臂之力,也没有工夫挑剔吴起的人品问题了,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吴起也不会被久用。
永远不要跟人心所向作对,无论身处怎样的混乱的时代,在发扬个性的同时也要遵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不要事事标新立异,退一步也并不代表事事退,把握事物主要矛盾解决,次要因素可以不予考虑,处理人世间的关系绝对不能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当然爱情不一样,不论容忍多久,沙子都是不能融进眼睛的,只会越来越疼,最终伤及眼睛本身。
三、 投奔明主获赏识
吴起的恶劣行径使得鲁穆公不敢再用吴起,解决完鲁国的燃眉之急后,吴起不得不离开鲁国来到魏国,试图寻求魏文侯的赏识。那么这个魏文侯有什么能耐可以让天下贤士云集而来呢?
曹勤博士说:“一个诸侯用人的格局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他是否能用不臣之人,二是他是否能用不正之人。”所谓不臣之人指的是不愿意做臣子的人,所谓不正之人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品行不端的人。鲁穆公就不敢用吴起这样的不正之人,可是魏文侯不一样,他座下的谋略之士可谓人才济济,这跟他选贤用人的标准和方法密切相关。
魏文侯年轻时曾经师从孔子门下十哲之一的子夏,子夏有个学生名为段干木的,是为不可多得的贤人。魏文侯想请段干木协助他治理国家,于是亲自来到了段干木家门前求见。段干木听闻文侯来访,为了逃避为人臣子,竟然翻过自家后院的围墙逃走了。《孟子》有言:“古者不为臣不见。”按照古训,不做臣子,不见诸侯,表明了段干木坚定的态度。文侯丝毫不觉得失了面子,反而更加敬重段干木。有一次文侯经过段干木门前,见门是紧闭的,便停下车来在他门前行了个礼。后来魏文侯拜了段干木为师,经常拜访学习,站在旁边听也不敢随意懈怠休息。这事儿传到了魏文侯的相,翟璜的耳朵里,翟璜不高兴了,他也为魏文侯举荐了好几个可用之才,也日日不辞辛劳地处理公务,怎么他在文侯那儿就享受不到这样的礼数呢?他直接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对文侯说了。魏文侯听言回答道:“我请段干木做我的臣子,我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不要,所以只能以礼待之;而你,你要权势,我给了,你要俸禄,我也给了,你还想要礼遇,想要别的好处,这怎么可能呢?”对待不同需求不同德行的人才,文侯在对待方式和态度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不一味地高傲自负,也不一味地放纵迁就。享有再高功劳的人,要让他明白,臣子只是臣子,我不会亏待你,可你也不该过分猖狂。 这一点在魏文侯对待当时一个能臣乐羊的态度上就有所体现。如果说段干木是一个不臣之人,那么乐羊毫不委婉地说就是一个不正之人。在攻打中山国的战役中,乐羊的儿子就在中山国任职,中山国威胁乐羊如果他发动战役那么他的儿子就没命了。乐羊听了丝毫不为所动,依然击败了中山国。中山国愤怒至极,把乐羊的儿子杀了,煮成一锅肉汤送到乐羊手上,乐羊一口气喝得干干净净。这件事传到魏文侯耳中,文侯说:“乐羊为了我能吃自己儿子的肉,说明他很忠心。”一位大臣忠告:“他既然能吃自己儿子的肉,又有什么事他做不出来的呢?”后来乐羊打胜仗归来,上了朝堂便一副得意扬扬的神态,魏文侯随即命人把这三年关于指责乐羊攻打中山国过程中出现的有疑似叛国行为的奏折拿给他看,乐羊看了之后得意之色顿无,走出朝堂,又折身请安,说自己能打败中山国全是文侯之功,便离开了。魏文侯就这样轻易地把乐羊的一股傲气打灭了。
从另一个角度想,宰相翟璜也许不见得是一个贪图高官厚禄的人,同时他也不拒绝实际物质的侵蚀,只是有一个道理需要明白,接受了名利还要追求精神礼遇,是一种收了贿赂还自命清高的人,一旦有了利益物质的交换,这段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就是当代的价值交换的关系。纵使亲厚如诸葛亮与刘备,刘备临终前所言将君主之位由亮代之的试探也就不存在了。我记得著名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中有一个情节,是女主角毛利兰拒绝了其挚友铃木园子周末去滑雪场的邀约,理由是自己零花钱不够了,青梅竹马工藤新一问她园子家那么富有为何不让园子请客,毛利兰回答的是:“因为我想跟园子当一辈子的好朋友。”金钱的确乃身外之物,但是正因如此,只有正确处理它才可以保有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而乐羊呢?他喝下儿子肉汤的事情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有心人杜撰的呢?若是杜撰的,为什么要杜撰?是有人嫉妒他,还是他何时行为不当得罪了谁呢?难道在场的所有人都参与了这场荒谬的杜撰吗?所有在场的当事人都是小人?所以乐羊喝下儿子肉汤是个假传闻的几率较小。就算真是杜撰,魏文侯此时此刻也不必要考虑,他只需要打赢这一场战役就够了,只需要压住乐羊不可一世的姿态就可以了。因此魏国的人才多,并非全无道理。
吴起由翟璜引荐给魏文侯时,穿了一身儒服来讲兵法。魏文侯表示自己不愿意打仗,吴起明白文侯是在试探自己,便讲述了自己在魏国土地上见到的兵马武器,他明白魏国随时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也知道魏文侯想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便提出了八字治国:“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侯听吴起讲完,便立刻任用他为将。
吴起见魏文侯的过程,也是一次工作面试。要提前了解面试官想要的人才懂得什么,要知道公司发展方向是什么,要怎样迎合面试官的心性和希望提出能够突出自己的见解,每句话要根据事实依据出发辩证看待而不是一味相信。这样才有可能获人赏识。
四、文武兼修争相位
可以看到魏文侯是一个善用手下人才的诸侯,什么人该怎么用,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他很清楚。吴起被重用为将之后,魏文侯就派遣他去攻打秦国,拿下了西河领域,建立了西河郡,从此以后西河郡的险峻地势成为了重要的边界据守点。据说吴起一生中打过76场大型战役,其中有65场全胜,其余打成平手。史书评价吴起的军事才能,一个是用法,一个是用术。吴起在军中与最低等的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在一位小兵深受脓疮之痛折磨时,竟然趴下身子用嘴巴为他吸脓血。从吴起之前的各种行为来看,怎么想他也不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有此番作为,不过是为了笼络人心,为他所用,甘当死士,这是吴起的术。可是光有术是不够的,用多了这些小计谋也就没用了。于是吴起向文侯建议施行法,只要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那军队便可战无不胜。吴起将兵士们按功勋大小分为三等,打仗回国后按等级分配坐席、餐具和佳肴,赏赐不同等级的财物官爵,如果是战死的人,还要每年送上慰问品以示不忘。此法施行三年,正逢秦军率领五十万人攻打魏国,吴起向魏文侯要了五万从未建立军工的士兵,结果这些死士以一敌十,大败秦军。
可以说吴起在武将这个位子上是做到了极致。但是吴起的理想抱负不是成为一名武将就满足的,他要成为“卿相”。一个国的卿相,除了兵家知识,还要懂儒家道理。吴起被派往西河郡,而子夏正好在西河郡讲学,吴起就时常求教于他。这时呢,魏武侯登基,要来视察重要军事据守地西河郡,吴起抓住这个机会,想表现一下自己儒家的智慧。魏武侯说西河郡地势险要乃重地,陪同武侯的大臣公叔痤附和说只要西河郡军事防御再加强,那么魏国就无高枕之忧了。吴起却说武侯此番所言有误,公叔痤这么一说却是在害国,此言引起了武侯和公叔痤的怒气,吴起见有了效果,便缓缓道来,说出建立霸业“在德不在险”的治国之道,一下就把武侯说服了,这也完成了吴起从武将到卿相形象的一个转型。后来又有一天,武侯在朝堂上与众臣谈论国策时,决策精当,没有一个臣子能与之匹敌。魏武侯顿时觉得自己一人可顶满朝臣子,不禁有些得意。吴起看在眼里,上前谏言,讲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某次朝会也遇到了和魏武侯当今相似的状况,下了朝堂后楚庄王是连连叹息,愁眉紧锁。旁边的侍从问为何这般,楚庄王说,若满朝臣子都能做我的老师,那么我一定可以称王;若满朝臣子可以作我的朋友,那我就能成诸侯国的霸主;可若满朝臣子没有一个如我,那这个国家怕是要亡了。魏武侯听完吴起的谏议,很受启发,认为吴起是他的老师。吴起以为这样不久,他就能收到卿相的任命了。天有不测风云,等来的消息却是武侯任命了一位开国元老田文作相。吴起心中不平,上门理论,问田文在治兵治国和受君王的重用程度上究竟他俩谁更强,田文三句皆回:“我不如你。”吴起酸溜溜地说,原来谁当卿相竟然是看命啊!田文不急不躁,告诉吴起,他虽然样样不如吴起,可是在这更朝换代之际,根基不稳固的魏武侯自然是选择开国元老作相,以稳定朝中人心,吴起立下的功劳再多,也不会成相。
讲了这么多段故事,每一段都能带来不同的启发。首先,评价吴起的军事才能,除了在在带兵打仗上的本领,他还做到了视察人心,无论是用法操控还是用术操控,是他能够战绩辉煌的重要原因。可遗憾的是吴起仅仅将对人心的把握用在了军事上,却没有用在侦查灾祸、把握大局上,目光短浅。他认为只要创下奇功,那么卿相之为位必然归他。这种想法无异于只要拿下专业课高分,就拿下了进入任何一家公司工作的通行证一样,考虑不周,贪图眼前的名利,因而浮躁易怒,在与田文的会面对话中尽失气度。另外,在第一次展现自己做卿相的才能时,为了彰显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他不惜得罪了武侯身边的大臣公叔痤,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这是关于吴起本身,如果从他施行法的角度结合公司管理制度看,也有迹可寻。士兵按军功分级别,也就是当今的按劳分配,采用竞争制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乐闻,乐战,乐死,让他们情愿甚至期待工作,从而得到价值不低的年终奖。另外,关于楚庄王当年的那段话也具有现实意义,人不是孤军奋战的,在一个有共同命运的群体中,宁做凤尾,不当鸡头。作为一个干部在选择人才时就要有这样的觉悟,不为自己高人一截而沾沾自喜,因为这代表的只是能进步的空间和学习效率在缩小和降低,这既是一种选贤用能的方式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当然不太建议把这种方式用在选择知心好友身上,因为知心是首位的,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当然更好,可是这不是绝佳标准。最后,田文在曹勤博士的讲解中虽然占据时间不多,但是依然将这位元老的气度和胸襟展现无遗,我仿佛能看见这位泰然自若的老人,自认不足,娓娓道来。到底吴起还是个年轻人,况且又被功名遮蔽了双眼。有才如吴起,在“德”方面仍有不足,他只重德在治国上的作用,却不重德本就是人无时无刻不该丢下的态度和品行。我们还应该继续学习,能真正做到一个人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五、 弃魏投楚推变法
魏武侯将相位给了田文,吴起气急找田文理论后也平静下来,想着田文年事已高,等着魏武侯势力日趋稳固后,这相位早晚是他的。果不其然,田文不久后便去世了,没成想这相位依然不是吴起的,而是当初和他吴起有过恩怨的公叔痤的。公叔痤虽才华不及吴起,但是为人奸诈狡猾,精于做官之道。他明白吴起此人有宏伟抱负,况且曾经他还被吴起说成是危臣害国,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他必须采取措施让吴起走人。公叔痤明白,像吴起这样的外来客,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凭的全是君王对他的信任,只要打破这种信任,吴起在魏国将再无立足之地。而此时的魏武侯,并没有他老爹当年用人的霸气。公叔痤利用这一点,怂恿魏武侯试探吴起忠心,让武侯把公主许配给吴起,若吴起欣然应允那么算作无异心;可是若吴起拒绝,那表示吴起还另有打算,将来会投奔强秦也不一定。而吴起此人贪而好色,很难保证他会拒绝迎娶公主。公叔痤在武侯邀见吴起的前一天晚上,先一步请吴起到自家做客享宴,在宴上与自己的妻子演了一出泼妇骂街的好戏,做足了娶公主回家的苦相。吴起这样的大男子主义,能休妻杀妻的人,看到此番,想到自己若是娶一位公主回家,不能有些许怠慢,而这公主倘若脾气还不好,那还不咬了他的命。于是第二天魏武侯提亲时,吴起断然拒绝了,武侯一怒之下把吴起逐到了西河守郡,却并没有对吴起做别的什么。公叔痤计划着最后一步,又去魏武侯处煽风点火,直言杀了吴起以绝后患,另一边又暗中派人报信敦促吴起离开魏国保身,从而达到将吴起赶出魏国的目的,可谓心思缜密,天衣无缝。吴起连夜赶路,离开西河时不禁泪流满面,仆从问他胸怀大志为何如此,他说,西河好不容易才攻打下来,此刻离开魏国,秦国势必将此地夺回,魏国衰败,终有一天会亡。而历史也正如吴起预言,魏国从此走向了衰亡。公叔痤这个人呢,利己利私的事做得是滴水不漏,可惜心思用错了地方。先后从魏国送走了吴起、商鞅,造福的是楚国、秦国,为人臣子于国家方面却没点贡献,再会做官又有什么用呢?
吴起离开魏国到了楚国,此时的出国民穷兵弱,又面临着三晋的威胁,楚王底下、百姓头上,养着一群贪图享受的贵族,楚国人才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楚悼王与吴起一拍即合,立法治国。楚国长期实行封君制,意思是建立了战功的人呢,会被赏赐好田好地,掌握一方行政大权,而且还是世袭的,久而久之,这样的闲人寄生虫便越来越多,上压诸侯下治百姓,很是麻烦。吴起就楚国的情况施行了三条法令,砍贵族,大改封君制;砍官吏,惩治贪贿;砍百姓,不养闲人。像三把大刀,刀刀出油。砍出的油水呢,就用于军队建设。这一变法十分奏效,东西南北的国家都对楚国十分忌惮。可是,在变法之前,吴起曾经将他的变法说给一个人听,那人不赞同吴起的变法,并推断了此次变法的后果,预测了吴起的结局。
当官者做官的精明和实干家军事的远见,他们的是非成败全是由他们的格局和视角决定的。公叔痤才华并不是最出众的,却可以凭着一张巧嘴坐上相位;可他的聪明终究没有大用,为私欲损国家。吴起呢,他的聪明和远见,用在军事上,一人可抵万乘,可却料不到自己的人生结局,又显现出他思虑不周的毛病来。他尚知道在军事家和卿相间的言辞转换,却不知道在施法人与受法人之间角色转换,所以预测不到将来的灾祸,这也显示出吴起是一个有大志有谋略却很自负的人,他甚至没有料想过他不择手段奔赴前程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于己有害的可能。鲁国鲁穆公处,为了求将,狠心杀妻,诸侯生疑,被迫离开;魏国魏武侯处,求相之心,毕露无遗,轻易上当,又被迫离开;楚国楚悼王处,变法犀利,依法治国,不顾情礼,又会招来什么样的灾祸呢?
六、 贪功求名成悲剧
看完《吴起的悲剧人生》最后一集,内容不多,但是心里五味杂陈的。吴起遇到志同道合的楚悼王后,受到了君王全力的支持,推行他的变法。在变法一年半后,因诸侯国间的盟约,吴起远赴赵国酣战,期间楚国却传来噩耗:楚悼王薨。史书对这一段记载很少,关于楚悼王的死因是没有明确结果的,也就是说楚悼王是突然逝世的,极有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楚悼王一死,这变法就没办法推行下去了,楚国极有可能招来腥风血雨的大变动,可这些吴起根本不考虑,他只想一心维护自己变法的成果。吴起回到楚国,进入楚悼王的灵堂之上,大门紧闭,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张张怨恨的脸孔。吴起走向楚悼王的遗体,这时在场几乎所有人都从背后拿出了弓箭,齐齐瞄准吴起。吴起知道自己今天再也走不出这个灵堂了,猛然向前一跃齐齐栽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吴起就这样被乱箭射死了,很多箭矢还射在了楚悼王身上。吴起的这一举动,当然不是为了避险,他直到最后一刻想的都是如何保护变法果实,而变法的最大阻力就是数量庞大的贵族们,而他们,刚刚用箭射了楚悼王,犯下滔天大罪。吴起死后,那些参与这场射杀的人也被新国君诛杀,子孙后代一个不留,这就是吴起的目的。可是,即便是这样,楚国也没有继续变法。吴起精心策划的一切,从来都没有留下真正的成果,他自己的人生被掩埋在这些随风而逝的战绩功勋里。后人会为吴起悲叹,想问问他临死关头可否有过后悔?可他哪里有时间后悔呢,他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连自己的性命都考虑不周,屡屡作出相似的抉择,死前仍为变法操心的人,怎么可能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呢?
在吴起刚到楚国时,楚悼王曾派他做了一年的宛(yuan,一声)守,当时楚国有个贵族名叫屈宜臼的,是位贤人,有次遇见了,吴起便恭恭敬敬地上前求教,可屈宜臼竟也不搭理吴起,径直走开了。一年后吴起变法前,特意又去拜访了这位屈子,想一报当年的奇耻大辱,扬眉吐气,特意把自己变法的条令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告诉了屈子,屈子当面告诉他楚国本土文化原是道家,讲究水到渠成、无为而治,变法要遵循旧有的习惯和风俗,认为吴起变法会失败,后代史书记载吴起惊恐转而请教屈子如何应对,可根据吴起本人的性格推断,这个情节并不真实。吴起这个人呢,自恃奇才,目中无人,气度非常之小,他的自负在这场拜访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若真如屈宜臼所说,那么楚国岂不是永远无法富国强兵了吗?从近代史的经验来看,撼动一个国家的根基,从根本上推行变法,一定会有流血和斗争。不过商鞅及其亲人的流血成功了,吴起的流血却一无所获。两个人,同样死于非命。
在此誊抄下西南政法大学曹勤博士最后的发言,十分震撼人心。
“吴起的一生,从不走弯路,从不舍近求远。在卫国,吴起为了试验他的法,织布出妻,丢下父母亲人,只为追逐心中的名利,用最决绝的方式把自己逼出了卫国,从此再没回过老家,甚至母亲死了,他都不肯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最后自己也客死异乡。悲夫!
在鲁国,他为了得到大将之位,不惜杀妻,将位得到了,和齐国的仗也打赢了,结果,因为杀妻求将的恶名,因为鲁穆公的疑虑,一切归零,甚至在鲁国再无立足之地。悲夫!
在三晋之魏,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位明主,魏文侯,以为在魏国可以实现他的抱负。但在魏文侯的眼里,他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一个容易掌控的具臣,却从来不是相位的候选人。悲夫!
吴起全力以赴地在魏国建功立业,他确实成了百战不败的战神,造就了令秦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但这些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给士兵吸脓血,不是出于仁爱,而是让他们拿名去厮杀,他和他的兵之间没有恩情,那些兵能听命于他,是因为法,因为军功,因为邢和赏。吴起离开魏国时,除了驾车的仆人,没有一个人跟随他;他死了呢,也没有一个人会为他流眼泪。悲夫!
他为魏国打下了西河,为两代君主效力了二十多年,留下了一大笔的军事资源,公叔痤一个计谋,就又把他打回原形,仓皇逃离魏国。西河最终还是落入秦人手中,又是一切归零。他死后,还继续为政敌公叔痤消费,成了人家的政治资源。悲夫!
在楚国,吴起终于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君主,也终于坐上了令尹的位子,但他却不再满足于此,他想登上更高的巅峰,想建立更伟大的功业,所以他选择了用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在楚国施行变法,不惜杀鸡取卵,削足适履,激起了楚国贵族的怨愤。楚悼王一死,他也跟着被贵族诛杀于楚悼王的灵堂至上。悲夫!
生死之间,吴起还一心想保住变法的成果,不惜拉上七十几家贵族陪葬。但他死后,楚国还是放弃了他的变法。一场变法,死了一个君主,死了一个令尹,死了七十多家的贵族,然而最后又一切归零,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悲夫!
回到吴起死前的那一刻,他会不会后悔,后悔他的选择呢?如果当初,没有执着于一个“法”字,没有休妻,而是在老家魏国安居乐业,母慈子孝;如果当初,没有执着于一个誓言,得知母亲死讯的时候,他能够放下手中的经书,赶回去为母亲奔丧;如果当初,没有执着于一个将位,能够放下手里那把屠刀,留妻子一条性命;如果当初,没有执着于一个相位,而是在魏国安心守卫西河;如果当初,没有执着于一场变法,继续“在德不在险”的理念,或者像段干木那样做一个隐士。可惜,所有的如果,没有一个是吴起的选择。
吴起的故事结束了,但是我们活在当下,还有许多可选择的路。当你们埋头向前冲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路是不是只有一条?成功的定义是不是只有一种?”
最后的问句,就是吴起一生都未明白的事。为了自己所谓的成功,他将自己抛入了地狱。人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成功就是,按自己的心意,保持着不老的好奇心和活力,充实地、丰富地、愉悦地过好每天的日子,画好人生这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