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做慈济已经有14个年头,最开始是在苏州接触慈济,2007年因为一次参访活动,走进了静思书院的门。
时间越久,早年的记忆就越模糊。早期的慈济记忆,大多停留在书院的心灵讲座、香积厨房的帮厨上,至于参加了什么慈济活动,没有特别的印象,印象深的是人,是苏州、上海的志工,像林宗明师兄、魏锦霓师姊(当时大家喜欢叫她三姐),还有一位吴师姊,现在微信里只有她的法号——慈贺,本名倒是叫不出来了。
2008年因为工作变化来到了杭州,工作入职办理好后,就到杭州慈济报到,那个时候的杭州联络处位在清泰街的富春大厦,算是杭州很好的地段,交通很方便。那个时候租房住在三里亭,每次都是坐40路公交车去慈济。
到了杭州之后,这里的香积厨房很小,除了人少能自己做点吃的,人多的时候,都有不少的香积志工在厨房忙,于是就没了“用武之地”。
或许是年轻的缘故,觉得更适合做影像方面的工作(志工服务之一,内部的“岗位”名称叫人文真善美),而且当时这方面的志工人手极缺,于是就“半推半就”地做了真善美志工。
早年的时候,本地的活动没有现在多,固定的就是富阳访视、陈娟英第二敬老院关怀、医院关怀等活动。那个时候,志工的培训、会议都是和苏州、上海、昆山的一起,于是每一两个月就要出门一趟。
除了上面这些动态的活动,后来也有了读书会等静态活动。周三的晚上,志工们从单位下班,或者从家里出来,聚在联络处一起读书。一开始读的是《慈济》月刊,后来才读人生系列、佛典系列的书,读书会中,除了读书分享,还有经典的唱诵,像《人有二十难》、《三十七道品偈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