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管理寻“美”:
1.清晨7点半一打开电脑就忙区局人事科要的套表,教职工信息、任课、学生信息等,搞到现在9:14交差。参加大课间升旗仪式到上完第二节语文,集团相关负责人又打来电话,说课务安排特殊课程问题,还是一开始就感觉体育课等特殊课程杂乱无序,验核不过关,发给他之前就“返还”教导处重新更新了,包括身份证号码不自动有的问题。想在前,解决要落地。
2.到11点11分陡然发觉今天班级中午值班,竟没有发餐票,电话问食堂负责人说是在弄,这些人的“效率”哈!过问了几次,感觉是负责人的责任缺失嫌累嫌烦态度问题,不动脑筋做死活计,总是抱怨这抱怨那。轻松地下午3点不到背个小包出校门去了……班级与行政值班吃饭有没有最佳规范途径?打上班级值班与行政值班表,在窗口签字是不是更快捷?还能规范记入账。亦或所有班级值班都给老师直接打好放餐桌上,这样有餐冷或被学生吃掉的“风险”,也不好记账……每天发一张票,层级太多了!费时非公费手皮子
阅读咂摸悦美:梅拉宾法则
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搞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送礼讨好,而是心理学上的梅拉宾法则。
一、什么是梅拉宾法则?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也觉得挺拗口的。
直到看了王一博在《这!就是街舞》第三季里抢人的名场面,我突然就懂了,王一博不就是梅拉宾法则的完美演绎吗?
梅拉宾法则,又叫7-38-55定律。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发现:
在面对面沟通中,只有7%的信息靠语言内容传递,38%来自语音语调,55%取决于肢体语言。
换句话说,你说什么不重要,如何说进对方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93%的沟通效果都来自非有声语言要素。
拍拍肩、身体前倾、点点头、微笑、坚定的眼神……这些无声的动作,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想想王一博抢人时那个经典的歪头杀,是不是瞬间就明白了?
二、梅拉宾法则深度运用的3个人际关系忠告
《小欢喜》里有段台词,我一直记得:
“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不是你能央求别人做多少事,而是别人能央求你做多少事。”
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搞好关系就需要请客吃饭、送礼讨好。人到中年,越来越发现:
人与人之间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能否提供价值、能否同频共振,能否相互理解。
第一、多做靠谱的事
股神巴菲特早就说过:“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的确如此。
这辈子你会遇到很多聪明人,但真正让你放心托付的,其实没几个。
不经一事,不识一人。
一个人遇事的反应、做事的方式,就是人品最直观的体现。
什么是靠谱?
别人处在高位时,你不嫉妒;别人处于劣势时,你不看低。
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第二、用倾听和注视提供情绪价值
作家李筱懿分享过她特别喜欢的一类人:
“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密度都高于我,但还是愿意认真听我说话。他们明亮却不刺眼,既温柔也能给周围人力量。”
现实中,太多人习惯倾诉,却不会倾听;习惯发泄情绪,却不会提供情绪价值。听到不同观点就反驳,非要证明对方是错的。。。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处模式,就算在亲情里也会把感情消耗殆尽。
情绪价值这个词现在很流行,那如何提供价值才让彼此觉得舒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梅拉宾法则中的眼神尊重和耐心的倾听。
为啥?
在这个信息泛滥,竞争激烈,无比焦虑的时代,人们太渴望能有个懂自己的人,倾听心声了。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身心得到滋养,生命才能积蓄正能量。而拥有这种非口语表达的能力,会让你更容易建立深度关系。
第三、少说话更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
90%的人际矛盾,都源于错位的对话。
莫言讲过他笔名的由来:
小时候话多,说错的也多,常常得罪人,给家里添麻烦。
母亲告诉他:“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别说。”
可他还是管不住嘴,搞砸了不少事。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他取笔名“莫言”。
成年人的世界里,祸从口出的案例太多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能让关系分崩离析。聪明人早就学会了守口德。
适当的沉默不仅能保全自己,还能成全一段关系。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人前不说大话,人后不说闲话。说话的力量,只有在合适的场合才能发挥作用。
大多数时候,沉默是金。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高手,都是无声的。”
梅拉宾法则告诉我们:
搞好人际关系的秘密,不在于你说什么好听的话,而在于你如何用行动、眼神、语调去传递真诚。
在这个人人都可自由发声的时代,也许我们更需要学会——
少说,多做,多听,用心感受。
这才是人际关系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