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地教语文,是教给学生一望不可知、需要经过教师深入浅出地教才能领会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你能读到哪个程度,你就有可能教到哪个程度。所以,教师的文本解读虽是课前功夫,却对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一、教师自我
文本解读,教师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能不动脑筋,人云亦云。
不人云亦云,就必须“素读”,就是教师先不看“教参”,不照搬“教参”的解读,也不去翻看其他资料,而是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以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姿态走向文本,读透文本,读出自己,让教师的自我视域与文本的视域自然融合。
拿到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反反复复地读”,并用笔圈出文本的关键处、语言的品读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深化处,以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只有“心中有文本”,课堂上才不慌,才能灵活应变。
二、学生实际
浅浅地教学,不是教浅,而是浅教。
文本解读也不是越深越好,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脱离学生本位而过分地追求拓展延伸,超越教材。
理想的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钻研教材,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基于学生实际的文本解读,要求教师把较好,较深的解读转化为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处理、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更多更美的语文风景。